心理学家认为,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我们每个人都了解自己的需要,都需要知道自己在团体和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从而体会自身的价值。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某些客观的参照标准来了解。如,我们可以通过血压、脉搏、体温等可观察指标来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没有这种可供参照的客观标准,而只能通过与他人比较才能估价自己。如我们无法通过自己的身高、体重来估计自己的高矮、胖瘦,一个身高一米八的人是高是矮,我们无法回答,因为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可以参照。在美国,这个人可能只是一个中等个,可是在日本,这个人可能就是一个很高的人。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恐怕大多数大学新生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高中时,他们成绩都不错,似乎聪明过人,可上了大学后,他们却发现,他们并不是那么出类拔萃,只不过是平常人而已。
只有比较才有自尊,没有比较就没有自尊。一般来说,社会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与比自己强或好的人比较,我们通常称为上行比较;另一种是与比我们弱或差的人比较,我们通常称为下行比较。人们常常认为,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会产生嫉妒、敌意、挫折等消极的情感体验,而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则会产生优越、满足、幸福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其实不然,无论是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还是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都不必然导致积极的或消极的效果,究竟会产生哪种效果还取决于具体的情景。
在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中,如果比较目标与自己关系密切,或同属一类,那么会产生积极效果。如,有的人常常在众人面前说自己认识某位知名人物,或说某位名人与自己是同学或朋友等等,以此来提高自尊。这种现象,在心理学里我们通常称之为辐射效应,即比较目标的优良品质会辐射到自己身上,从而激发积极的情感体验。相反,如果比较目标与自己关系疏远、陌生,或不属一类,则会产生消极效果,这就是人们通常的理解。如,一个长相中等的女性与一个她不认识的漂亮女性走在一起时会显得难看,并降低自尊。这种现象,在心理学里我们通常称之为对比效应,即感觉到比较目标的差距,从而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
在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中也同样存在这两种情况,只是效果正好相反。如果比较目标与自己关系密切,或同属一类,那么会产生辐射效应,即对方的不良品质会辐射到自己身上,从而降低自尊;如果比较目标与自己的关系疏远、陌生,或不属一类,则会产生对比效应,即感到比对方强,从而提高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