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学士苏东坡有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里,诗人以其哲人的思维向世人阐述了一个普遍的真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全。如果由此再向平庸的生活引申一下,我们便不难想起一句人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俗语,那就是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因这个性的存在,而形成了亿万个自我。也因这个性的存在,每个自我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弱点。通常,这些弱点自己是很难把握的,因为自己身在其间,很难客观地观察、体验,进而才有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提法。一个社会群体也是一样,往往由于相同的职业、相同的境遇,甚至相同的生理缺陷,而形成了一些相同的弱点,久而久之,也便形成了这个社会群体共有的弱点。
这十几年,我离开了熟悉的残疾人工作,过起了从书斋到社会这样两点一线的创作生活。离开了固有的圈子,却使我有机会站在圈外,较为客观地观察圈内的人和事,因而也便产生了与前迥异的新感受。感谢盲刊编辑部,为我提供了这个与盲人朋友相互沟通的平台,从这一期开始,我将以“鸟瞰庐山”为总标题,将一组随感奉献诸君。既要谈到群体的某些弱点,就难免会有虫噬之痒,甚至是割肉之痛,但我的初衷绝不是猎奇与暴露,也不是站在一边悲天悯人,更不是出自阴暗心理的恶意贬低,惟一的目的只为引起疗救的注意,以解脱心灵的羁绊,实现新的真正的超越,使我们的群体更好地融入广阔的世界,与众人共同营造社会的和谐。
漫话理解
马竿儿有节奏地敲击着地面,一盲人沿右侧人行道前行。忽然,马竿儿“咚”的一声敲在停放在路边的一辆轿车上,盲人旋即左移,紧贴汽车,马竿儿敲着崭新的轿车的车身走过去,又回到了人行道边。坐在车里的司机火了,吼:“敲一下还不够本儿,瞎敲起来没完了,真他妈吃饱了撑的!”
盲人反唇相讥:“你会说人话吗?我不敲怎么走?”
“你眼睛还瞎出理来了!”
“在家里跟你老子也这么讲话?真是少家教!”
于是,俩人越说火越大,越骂越难听。不是路人苦苦相劝,几乎要大打出手。
别看俩人都说得不少,却谁也未能道出各自心理的苦衷。人在失去视觉之后,几乎无法直线行走。要想直行,就必须有一个定向参照物,这人行道边便是最好的参照物了。所以盲人走路时,总是用马竿儿敲一下人行道边,再敲一下前方的地面。前者为随时矫正方向,后者则为探测有无障碍。马竿儿第一次敲击汽车后,他不得不离开人行道边,向左偏移。移的距离小了,还要撞到汽车上;移的距离大了,又会偏到路中间,难免撞上迎面行驶的车辆。因此,他只能紧贴停放路边的车身,这时那辆汽车便成了新的定向参照物,马竿儿也便自然地敲在车身上。那司机呢?开车的都有一股爱车癖,好容易开上一辆新轿车,每开出一趟,回去都要精擦细抹。马竿儿敲在车身上,一下就是一道印痕,他怎么能不心疼呢?假如那盲人知道司机心中所想,当马竿儿第一次敲击汽车后,用手扶着汽车走过去;或者那司机知道盲人的难处,听到第一下响声后立刻下车,把他扶过去,那事情就简单了,一场争吵也就可以避免了。
眼下,“理解万岁”似乎是个很时髦的口号。领导要求群众理解,群众也要求领导理解;售货员要求顾客理解,顾客也要求售货员理解;丈夫要求妻子理解,妻子也要求丈夫理解;父母要求子女理解,子女又同样要求父母理解。渴求理解说明确有互不理解的现象存在,这些互不理解的现象则显示着社会群体中的诸多矛盾。渴求理解便是渴求解决矛盾,渴求解决矛盾自然无可厚非。然而,这里似乎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通病,既都要求别人多给自己一点儿理解,而忽视了自己应该如何去理解别人。岂不知理解是互相的,一个不能理解别人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理解。有一首歌有这样两句歌词:“理解的桥梁是诚意,友谊的回声是默契。”我以为它切实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只有每个人都拿出更多一点儿的真诚,架起互相理解的金桥,我们的社会才能够默契、和谐,爱心永驻。那么,本文开头所提到的事情也就会不再发生或很少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