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盲人协会-凯发游戏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凯发游戏平台 /按摩文件 /

盲人医疗按摩技术操作规范(试行)

作者:
来自:中国残联
人气:8662
2010-05-31

 

第一章  概述

      一、按摩适应证

      1.骨伤科疾病:落枕、项痹病、岔气、胸椎小关节错缝、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腰痛病、骶髂关节损伤、肩凝症、肱骨外上髁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梨状肌综合征、膝痹病、踝关节扭伤、跟痛症等。

      2.内科疾病:胃脘痛、泄泻、便秘、胁痛、不寐、头痛、中风后遗症、面瘫病等。

      3.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乳癖等。

      4.儿科疾病:小儿泄泻、疳积、便秘、咳嗽、夜啼、遗尿、能近怯远证、小儿肌性斜颈、桡骨头半脱位、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五迟等。

      二、按摩禁忌证

      1.骨折、关节脱位、骨与关节结核、骨髓炎、严重骨质疏松症。

      2.急性脊柱损伤或有脊髓症状诊断不明确者。

      3.严重心、脑、肺、肾、肝等疾病。

      4.恶性肿瘤。

      5.急腹症。

      6.有出血倾向疾病。

      7.传染病、化脓性疾病。

      8.烧伤、烫伤、溃疡等皮肤异常部位。

      9.月经期腰骶、腹部慎用;妊娠期腰骶、腹部禁用。

      10.饥饿、过劳及醉酒后。

      11.不能配合治疗的精神病患者。

      三、按摩注意事项

      (一) 按摩医生注意事项

      1.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告知患者治疗相关情况。

      2.详细诊察病情,排除按摩禁忌证。

      3.选择适当的体位。

      4.随时询问和观察患者的反应,以保持适宜的按摩强度。

      5.按摩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按摩治疗。

      6.月经期、妊娠期按摩,应掌握适宜的部位与刺激量。

      7.按摩时要保持手的温暖和清洁,经常修剪指甲,勿戴戒指,以免损伤患者皮肤。

      (二) 患者注意事项

      1.过饥、过饱、过劳或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时不宜立即接受按摩。

      2.按摩时要呼吸自然,肌肉放松。

      3.按摩过程中如有不适,如心慌、胸闷、过度汗出等,应立即告知医生。

      4.功能锻炼的强度、范围均应量力而行,切忌过量。


第二章  常用手法操作规范

      一、按法

      【定义】

      用指腹、指间关节、掌或肘部着力于受术部位或穴位上垂直用力下压的手法,称为按法。可分为指按法、指间关节按法、掌按法和肘按法。

      【操作要领】

      1.指按法、指间关节按法宜悬腕,以腕关节为支点,掌按法、肘按法以肩关节为支点,借用身体的重量。

      2.按法应垂直向下,力量由轻到重,逐渐增加,不可用蛮力或暴力猛压。

      3.用力要沉稳着实,不可偏移。

      4.当按压力达到所需力量后,应先停留片刻,再松劲撤力。

      【适用部位】

      全身多个部位。

      【注意事项】

      施力过程中要询问患者感受,及时调整手法刺激量。

      二、摩法

      【定义】

      用指或掌在受术部位做环形摩动的手法,称为摩法。可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

      【操作要领】

      1.肩臂部放松,肘关节适当屈曲。

      2.指摩时腕关节要保持一定紧张度,掌摩时腕部要放松。

      3.摩动的速度、压力宜均匀、适中。一般指摩稍轻快,掌摩稍重缓。

      【适用部位】

      全身多个部位,多用于胸腹部。

      【注意事项】

      施摩法时不宜带动皮下组织,与揉法有别。

      三、推法

      【定义】

      用肢体某一部位如指、掌、肘等着力于受术部位或穴位上,做单方向的直线或弧形推动的手法,称为推法。可分为指推法、掌推法和肘推法等。

      【操作要领】

      1.着力点要紧贴体表,沿经络循行路线或肌纤维走行方向推进。

      2.推进的速度宜缓慢、均匀,压力要平稳适中。

      【适用部位】

      全身多个部位。

      【注意事项】

      1.受术部位可涂以润滑剂等介质,以免损伤皮肤。

      2.不宜隔厚衣物操作。

      四、拿法

      【定义】

      用拇指指腹与其余手指指面相对用力,捏而提起肌肤的手法,称为拿法。

      【操作要领】

      1.用拇指和其他手指相对用力,捏住受术部位的肌肤,腕关节适度放松,以拇指同其余手指的对合用力进行轻重交替、连续不断地提捏揉动。

      2.操作时用巧劲提拿受术部位的深层筋肉,协调连贯,用力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不可突然用力或间断用力,不可用指端内抠。

      3.动作要深透、柔和、灵活、连贯、有节律。

      【适用部位】

      头部、颈肩部、胸腹部和四肢部等。

      五、扌衮法

      【定义】

      用小鱼际、掌背侧或掌指关节部着力于受术部位上,做腕关节屈伸、内外旋转连续往返运动的手法,称为扌衮法。

      【操作要领】

      1.肩关节放松下垂,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旋转摆动,带动腕关节做旋转和屈伸运动,通过小鱼际掌背侧或掌指关节突起部来回扌衮动,使产生的力持续作用于受术部位上。

      2.腕关节屈伸幅度应在120°左右,即向外扌衮约80°,向内扌衮约40°,使小鱼际与手背1/2面积依次接触受术部位。向外扌衮动和向内扌衮动时发力轻重之比为3:1。

      3.压力要适中,不可过度碰触患者骨性突起部位。

      4.操作频率每分钟约120~160次。

      【适用部位】

      肩背部、腰臀部和四肢部等肌肉丰厚处。

      六、一指禅推法

      【定义】

      用拇指指腹、指端或桡侧偏峰着力,通过前臂的主动摆动带动拇指或拇指指间关节做屈伸往返运动的手法,称为一指禅推法。

      【操作要领】

      1.用拇指指端、指腹或桡侧偏峰着力于受术部位或穴位上,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以肘部为支点,通过前臂的主动摆动,带动拇指或拇指指间关节做屈伸往返运动。

      2.腕部摆动时,尺侧要低于桡侧,使产生的力持续作用于受术部位上。

      3.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

      4.掌握紧推慢移的原则:“紧推”指摆动的频率要快,每分钟约120~160次;“慢移”指从一个受术点到另一个受术点时应缓慢移动。

      【适用部位】

      全身多个部位。

      七、揉法

      【定义】

      用指腹、鱼际、掌根、全掌、前臂或肘尖着力于受术部位或某一穴位上,做轻柔和缓的环旋动作的手法,称为揉法。可分为指揉法、掌揉法、前臂揉法和肘揉法。指揉法又可分为单指揉法和多指揉法。掌揉法又可分为鱼际揉法、掌根揉法和全掌揉法。

      【操作要领】

      1.施掌揉法或指揉法时,腕关节要放松,用掌或指着力于受术部位或穴位上,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及手掌、手指做轻柔、缓和的环旋动作,使产生的力持续作用于受术部位或穴位上。动作要灵活而有节律性,操作频率每分钟约120~160次。

      2.施前臂揉法或肘揉法时,用前臂或肘尖着力于受术部位或穴位上,以肩关节为支点,连同上臂带动前臂做环旋揉动。操作频率每分钟约100~120次。

      3.揉法宜柔和深透,需带动皮下组织一起运动。

      【适用部位】

      全身多个部位。

      八、点法

      【定义】

      用指端、屈曲的指间关节或肘尖点压受术部位或穴位的手法,称为点法。可分为指点法和肘点法。指点法又可分为拇指端点法、屈拇指点法和屈食指点法。

      【操作要领】

      1.拇指端点法宜手握空拳,拇指指腹应紧贴食指中节桡侧缘,以免用力时扭伤拇指指间关节。

      2.屈拇指点法时拇指端应抵在食指中节桡侧缘,使拇指得到助力和固定。

      3.屈食指点法宜手指相握成实拳,拇指末节尺侧缘要紧压在食指桡侧以固定和助力。

      4.肘点法要以尺骨鹰嘴突起部为着力点,以肩关节为支点,借用身体上半部重量,逐渐用力。

      5.取穴要准,用力要稳。

      6.用力方向宜与受力面相垂直,用力要由轻到重,稳而持续。

      【适用部位】

      全身多个部位。

      【注意事项】

      1.不可突施暴力。

      2.对年老体弱、久病虚衰、心功能不全者,施术时应注意力度。

      3.本法与按法的区别在于点法作用面积小,刺激量更大。

      九、捏法

      【定义】

      用拇指和其他手指相对用力,在受术部位上做对称性挤压的手法,称为捏法。

      【操作要领】

      1.拇指与其他手指要以指腹着力,施力时力量要对称。

      2.动作要连贯而有节律,用力要均匀而柔和,不能用指甲掐捏皮肤。

      【适用部位】

      颈项部、背部和四肢部等。

      【注意事项】

      捏法作用位置较浅,仅限于皮肤和浅筋膜。

      附:捏脊法

      【定义】

      用手指在脊柱两侧的皮肤及浅筋膜上做提、捏、捻、推的手法,称为捏脊法。可分为拇指前位捏脊法和拇指后位捏脊法。

      【操作要领】

      1.拇指前位捏脊法:用拇指指腹同食指桡侧缘捏住皮肤,腕部背伸,以利于前臂施力推动前行。

      2.拇指后位捏脊法:用拇指和食指、中指的指腹捏住皮肤,腕部稍悬,以利拇指的推动前移。

      3.捏提皮肤用力要适度,自龟尾至大椎穴施术3~5遍。

      4.操作时动作要灵活协调。

      【适用部位】

      脊柱两侧。

      【注意事项】

      1.捏脊法的着力部位在指腹,而非指端,捏起时勿拧转。

      2.如出现皮肤不适感,可在操作结束后,自上而下施推法3~5遍。

      十、拨法

      【定义】

      用指、肘或其他部位按于受术部位上,做单向或往返拨动的手法,称为拨法。

      【操作要领】

      1.拨动的方向应与肌纤维、肌腱、韧带等方向垂直。

      2.拨动速度要均匀,用力要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

      【适用部位】

      颈项部、肩背部、腰部、臀部和四肢部等。

      【注意事项】

      1.拨动时不可在皮肤表面有摩擦移动,应带动肌纤维、肌腱、韧带一起拨动。

      2.拨动的时间应根据施术需要而定,一般不宜过长。

      十一、叩击法

      【定义】

      用小指侧或空拳的底部击打受术部位的手法,称为叩法。用拳背、掌根、小鱼际或指端快速、短暂、有节律地击打受术部位的手法,称为击法。

      【操作要领】

      1.叩击时用力要稳,要有反弹感。

      2.叩击动作连续而有节律,快慢适中。

      3.叩击力量因人、因病(证)而异。

      【适用部位】

      全身多个部位。

      【注意事项】

      1.避免暴力击打。

      2.年老体弱者及小儿慎用。

      十二、擦法

      【定义】

      用掌、鱼际等部位贴附于受术部位,做较快速的直线往返摩擦,使局部产生热感的手法,称为擦法。可分为掌擦法、鱼际擦法和小鱼际擦法。

      【操作要领】

      1.用力稳,不可歪斜,压力要适中。

      2.动作均匀连续。

      3.操作频率每分钟约100~120次。

      【适用部位】

      全身多个部位。

      【注意事项】

      1.不宜隔衣操作,应暴露施受术部位。

      2.受术部位可涂少许润滑介质。

      十三、搓法

      【定义】

      用双手掌面夹住肢体或胁肋部做交替搓动或往返搓动的手法,称为搓法。

      【操作要领】

      1.用双手掌面夹住受术部位相对用力,以肘关节和肩关节为支点,前臂和上臂主动施力,两手做相反方向的快速搓动,并上下往返移动。

      2.动作要协调、连贯,搓动要快,移动要慢。

      3.两手用力要对称,不可过重。

      【适用部位】

      四肢部和胁肋部。

      十四、抖法

      【定义】

      用单手或双手握住肢体远端,做一定幅度连续抖动的手法,称为抖法。可分为抖上肢法、抖下肢法和抖腰法。

      【操作要领】

      1.被抖动的肢体要自然放松。医者前臂动作要协调一致,稍用力做上下或左右连续抖动,使所产生的抖动波由肢体远端传递到近端。

      2.抖上肢的幅度要小,频率要快,每分钟约250次。抖下肢的幅度可增大,频率宜放缓,每分钟约100次。

      3.抖腰时,患者俯卧位,两手拉住床头或由助手固定其两腋。医者两手握住其双踝,两臂伸直,身体后仰,与助手相对用力,牵引其腰部片刻,待腰部放松后,身体前倾以准备抖动。其后随身体起立之姿,瞬间用力,做较大幅度的抖动,使抖动之力作用于腰部。在操作时要用巧力,一般抖1~3次即可。

      【适用部位】

      四肢和腰部。

      【注意事项】

      1.习惯性关节脱位者禁用。

      2.腰部疼痛剧烈、活动受限、肌肉不能放松者禁用抖腰法。

      3.抖腰时患者切忌屏气。

      十五、振法

      【定义】

      用指或掌着力于受术部位或穴位上做快速振颤的手法,称为振法。可分为指振法和掌振法。

      【操作要领】

      1.指、掌及前臂静止性用力,维持前臂和手的姿势相对稳定,腕屈肌群和腕伸肌群交替收缩,产生较快速的振动波,使受术部位或穴位有被振动感或温热感。

      2.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于指或掌,不可过度用力下压或离开受术部位皮肤。

      3.动作要协调连贯,均匀持续,要有较高的振动频率,每分钟约300~600次。

      【适用部位】

      指振法适用于全身多个部位,掌振法多用于胸腹部和腰背部。

      十六、踩蹻法

      【定义】

      用足的不同部位作用于受术部位的方法,称为踩蹻法。

      【操作要领】

      1.医者通过踩床扶杆控制力度,掌握平衡。踩床床垫宜厚软,患者一般采用俯卧位或侧卧位。

      2.力度应由小到大,不可在一处过长时间施术。

      3.要有节律性,呈轻踩步式,足底离开被踩部位时不要过高,以身体重心能转移至对侧足部即可。

      4.做弹跳起落动作时须与患者呼吸相配合,即弹起时患者吸气,踩下时患者呼气,切不可屏气,以免胸胁逬伤。

      5.弹压踩蹻时足尖不可离开受术部位。

      6.以腰为轴,身体前倾后移踩蹻时,双足均不离开受术部位。

      7.踩蹻的力量、次数和时间取决于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适用部位】

      肩胛部、背部、腰骶部和下肢等肌肉较丰厚处。

      【注意事项】

      1.注意询问患者感受,观察其反应,若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施术。

      2.年老体弱、极度疲劳、严重骨质疏松、孕妇等禁用。

      十七、摇法

      【定义】

      以特定关节为中心,使关节做被动环转运动的手法,称为摇法。可分为颈部摇法、腰部摇法和四肢关节摇法。

      【操作要领】

      1.医者一手固定被摇动关节的近端,另一手握持关节的远端,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被动摇动。

      2.摇动幅度应在各关节生理活动范围内,由小到大,逐渐增加。

      3.摇动速度宜先缓慢,随摇转次数的增加及患者的适应程度,可逐渐加快。

      4.动作缓和,用力稳妥。除被摇的关节运动外,其他部位不应随之晃动。

      【适用部位】

      颈项部、腰部和四肢关节。

      【注意事项】

      1.忌用蛮力、暴力。

      2.习惯性关节脱位者慎用。

      3.骨折、外伤者禁用。

      十八、拔伸法

      【定义】

      将肢体或关节的一端固定,在关节的另一端做持续牵拉的手法,称为拔伸法。

      【操作要领】

      1.拔伸动作要稳而缓,用力要均匀而持续。

      2.用力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待拔伸到一定程度后,则需要一个稳定持续的牵引力。

      3.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和受术部位的不同来控制拔伸的力量和方向。

      【适用部位】

      脊柱和四肢关节。

      【注意事项】

      1.忌用突发性蛮力和暴力,以免造成牵拉损伤。

      2.骨折、骨肿瘤、骨关节结核、关节畸形、习惯性关节脱位、严重骨质疏松等禁用。

      十九、屈伸法

      【定义】

      使关节被动屈曲或伸展的手法,称为屈伸法。

      【操作要领】

      1.医者一手固定被活动关节的近端,另一手握持关节的远端,使关节做被动屈伸活动。

      2.关节活动幅度应由小到大,并在此活动范围内连续做屈伸运动,反复数次。

      【适用部位】

      脊柱和四肢关节。

      【注意事项】

      1.用力应视病情而定,不可用暴力。

      2.操作时要避免患者因疼痛闪躲而发生意外。

二十、扳法

      【定义】

      用两手分别固定于脊柱或肢体的一定部位,做同一方向或相反方向扳动的手法,称为扳法。

      【操作要领】

      1.两手用力稳实、配合协调,同时向同一方向或相反方向扳动,不可硬扳或施以暴力,整个操作要稳、准、巧。

      2.扳动的幅度要在正常的关节活动范围内,并结合病变关节的活动度而定,不要强求关节弹响。

      3.因扳动的部位不同,其操作要点亦各异,仅介绍以下三种:

      (1)颈椎斜扳法:患者坐位,颈部略前屈或后伸。医者一手扶其枕后部,一手托其下颌部,令其头部向一侧旋转至有明显阻力感时,稍做停顿,随后两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做一小幅度、短促的扳动。

      (2)扳肩式胸椎扳法:患者俯卧位,医者位其患侧,以一手拉住对侧肩前上部,另一手以掌根部按于偏歪胸椎棘突旁。拉肩一手将其肩部拉向后上方,同时另一手将偏歪胸椎棘突推向健侧,当遇到阻力时,略停片刻,随即做快速、有控制的扳动。

      (3)腰椎斜扳法:患者健侧卧位,健肢伸直,患肢屈膝屈髋,医者位其旁,一手固定患侧肩部,一手或肘部固定患侧臀部,将腰椎被动旋转至有明显阻力感时,稍做停顿,随后向相反方向用力,推肩、压臀,扳动腰椎。

      【适用部位】

      脊柱和四肢关节等。

      【注意事项】

      1.骨折、骨肿瘤、骨结核、椎体滑脱、严重骨质疏松、脊柱术后、先天畸形、诊断不明确的脊柱外伤及带有脊髓损伤症状体征者禁用。

      2.施扳法后,应卧床休息。

      3.副主任医师以下职称者慎用。


第三章  常见疾病按摩手法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节  骨伤科疾病

      一、落枕

      【概述】

      落枕又称失枕,多因睡眠时卧姿不良,颈肩部感受风寒,气血凝滞,经络痹阻而致,以颈部拘急疼痛为主要病证。

      现代医学认为落枕是颈部常见的软组织损伤之一,为单纯的肌肉痉挛或关节紊乱,成年人若经常发作常系颈椎病的前驱症状。

      【按摩手法】

      (一)基础手法

      患者坐位,医者位其后。

      (1)在患侧颈肩部施扌衮法、推法或揉法3~5遍。

      (2)在颈部两侧施一指禅推法、拿法3~5遍,重点施术于肌肉紧张处。

      (3)一手托下颌,另一手扶后枕部,颈部略前屈,下颌内收,双手同时用力向上提拉,并缓慢左右旋转头部3~5次。

      (4)点按风池、风府、风门、肩井、天宗、肩外俞、阿是穴。

      (二)辨证治疗

      1.风寒型:在颈肩部施擦法0.5~1分钟,患侧为重点,点按风池、风府、曲池、阿是穴。

      2.瘀滞型:在颈部两侧施推法、揉法或拨法3~5遍,点按风池、后溪、肩井、阿是穴。

      【注意事项】

      1.注意调整卧姿,垫枕高低要合适。

      2.注意保暖,避风寒。

      二、项痹病(颈椎病)

      【概述】

      项痹病多因年老体衰、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或低头久坐、劳损筋肉;或感受外邪,客于经脉;或扭挫损伤、气血瘀滞,经脉痹阻不通所致,属痹病、颈项痛范畴。

      现代医学称颈椎病、颈椎综合征,是因颈部的椎间盘、椎体、关节、韧带发生退行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和交感神经等组织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按摩手法】

      (一)基础手法

      1.患者俯卧位,医者位其旁。

      (1)在颈部两侧施揉法、拨法或拿法3~5遍,点按风池、百劳穴。

      (2)拨、揉项韧带3~5遍,重点施术于阳性反应物和压痛点。

      (3)在两侧斜方肌施拿法、揉法或扌衮法3~5遍,点按肩井穴。

      (4)沿脊柱两侧(胸1~胸7)施揉法、拨法3~5遍,点按肩中俞、肩外俞穴。

      (5)在肩胛冈下部施揉法、扌衮法3~5遍,点按天宗穴、冈下酸痛点。

      2.患者仰卧位,医者位其旁。

      (1)揉锁骨下缘3~5遍,点按气户穴。

      (2)拿、揉患侧上肢3~5遍,点按曲池、合谷穴。

      (二)辨证治疗

      1.风寒湿型:在颈肩部施擦法0.5~1分钟,点按风池、风府、风门、曲池穴。

      2.气滞血瘀型:沿背部膀胱经施推法、揉法或捏法3~5遍,点按膈俞、肝俞、脾俞、膻中、曲池穴。

      3.痰湿阻络型:沿头部督脉及膀胱经、胆经路线施揉法、推法3~5遍,点按中府、中脘、阴陵泉、丰隆穴。

      4.肝肾不足型:沿背部膀胱经施推法、揉法3~5遍,擦腰骶部0.5~1分钟,点按肝俞、肾俞、三阴交、太溪穴。

      5.气血亏虚型:捏脊3~5遍,点按膻中、血海、足三里、膈俞穴。

      (三)对症治疗

      1.颈型:重点拨、揉或拿颈肩部斜方肌、菱形肌,点按百劳、肩中俞、肩外俞、阿是穴。

      2.神经根型:重点施术于颈部阿是穴、冈下酸痛点、肩外俞、天宗、小海穴,拨臂丛神经干。

      3.椎动脉型:重点施术于风池、风府、天柱、太阳、百会穴。

      4.交感神经型:连续按压郄门至内关穴3~5遍,点按心俞、肝俞、肾俞穴。

      5.混合型:结合症状对症治疗。

      6.脊髓型:慎用手法治疗。

      【注意事项】

      1.注意颈部保暖,垫枕高度要适当。

      2.急性期应减少颈部活动。

      【功能锻炼】

      1.左顾右盼:立位或坐位。颈部左右交替地缓慢旋转,双眼随之尽量向身体侧方看,转至颈部有牵拉感或微痛处保持5~15秒。

      2.低头仰头:立位或坐位。头部缓慢抬起,双眼观天保持5~15秒后,再缓慢低头保持5~15秒。

      3.左右侧屈:立位或坐位。颈部左右交替地缓慢侧屈,至颈部有牵拉感或微痛处保持5~15秒。

      4.手颈相抗:立位或坐位。①前后相抗:颈部居中,双手交叉置于额部或枕部,并施加一定阻力,手颈对抗5~15秒。②左右相抗:颈部左或右侧屈后,将同侧手放于头部并施加一定阻力,手颈对抗5~15秒。

      上述动作5~20个/组,3~5组/次,2~3次/日。

      三、岔气

      【概述】

      岔气又称胸胁迸伤,是由气机运行失常,气行岔道所致的胸部板紧掣痛,胸闷不舒的一种病证。

      现代医学认为胸胁迸伤是在不正常的姿势下扭转胸部、躯干,伤及胸廓的关节及软组织而引起的胸、背部疼痛。

      【按摩手法】

      患者坐位,医者位其旁。

      (1)在患处施摩法、揉法或一指禅推法0.5~1分钟。

      (2)一手握住患侧肘部,另一手五指分开与患侧手指交叉相握,两手密切配合,嘱患者咳嗽,同时用力向上方牵拉顿提上肢,使胸胁部肌肉有牵拉感,反复施术2~3次。

      (3)点按肩井、中府、支沟、内关、阳陵泉、阿是穴。

      【注意事项】

      1.手法宜轻柔。

      2.注意休息,避免负重。

      四、胸椎小关节错缝(胸椎小关节紊乱)

      【概述】

      胸椎小关节错缝常因姿势不当或不慎闪挫,以致骨缝错开,局部气血瘀滞,经脉受阻,发为肿痛,属骨错缝范畴。

      现代医学称胸椎小关节紊乱,是指胸椎小关节的解剖位置改变,以致胸部脊柱机能失常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按摩手法】

      1.患者俯卧位,医者位其旁。

      (1)在胸椎两侧施按法、揉法或推法3~5遍。

      (2)按压胸段华佗夹脊穴3~5遍。

      (3)点按肩井、天宗、阿是穴。

      (4)俯卧扳压法:一手向上扳动一侧肩部,另一手掌抵压患处棘突,两手同时相对用力扳压,常可闻及弹响。

      2.患者坐位或立位,医者位其后。

      抱颈提升法:患者屈颈,双手于颈后相扣抱住颈部,两肘内收,全身放松,医者两手抱住患者的肘臂部,胸部紧贴其脊背,瞬间用力上提,常可闻及弹响。

      【注意事项】

      1.施关节整复手法时宜轻、快、稳、准,勿以关节有无声响为标准。骨质疏松的患者慎用。

      2.治疗期间卧硬板床休息,避风寒,勿劳累。

      五、急性腰扭伤

      【概述】

      急性腰扭伤多因跌仆、闪挫,伤及腰脊,经络受损,气滞血瘀,致腰部疼痛,转侧不利,属筋伤范畴。

      现代医学认为急性腰扭伤是指劳动或运动时腰部肌肉、筋膜、韧带、椎间小关节、腰骶关节的急性损伤,多为突然承受超负荷牵拉或扭转等间接外力所致。

      【按摩手法】

      (一)基础手法

      1.患者俯卧位,医者位其旁。

      (1)在腰背部两侧施揉法、扌衮法3~5遍。

      (2)按压或一指禅推腰段华佗夹脊穴3~5遍。

      (3)在两侧腰臀部施揉法,重点施术于肌肉紧张处,反复施术3~5遍。

      (4)点揉或一指禅推肝俞、肾俞、委中、承山、阿是穴,拨揉环跳穴及周围阳性反应物,反复施术3~5遍。

      2.患者仰卧位,医者位其旁。

      (1)在患侧股四头肌施扌衮法、拿法或揉法3~5遍。

      (2)拨揉或点按手三里、阳陵泉穴。

      (二)辨证治疗

      1.气滞血瘀型:在腰背部两侧施推法3~5遍,点按血海、太冲、膈俞穴。

      2.湿热内蕴型:点按天枢、阴陵泉、三阴交穴。

      (三)对症手法

      1.棘上、棘间韧带损伤

      腰部屈伸按压法:患者坐位,医者位其后,令患者腰部前屈,使棘突间隙加宽,同时医者用双手拇指在损伤处点按,再令患者腰部主动后伸以形成对抗作用。

      2.腰椎小关节紊乱

      腰椎斜扳法:患者侧卧位,医者一手抵住患者肩前部,另一手抵住臀部,把腰被动旋转至最大限度后,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扳动。

      3.髂后上棘周围软组织损伤

      屈伸按动法(以右侧为例):患者坐位,医者位其后。患者腰部向前屈曲,并稍向左旋转,同时医者用双手拇指指腹压住髂后上棘周围痛点,令患者腰部向右后方背伸、旋转,以损伤部位有酸痛为度,反复施术2~3遍。

      【注意事项】

      1.治疗期间应卧硬板床休息。

      2.日常活动时配合医用护腰带固定腰部,注意腰部保暖。

      3.恢复期应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

      1.“空中自行车”运动:仰卧位。双腿抬起,在空中模拟骑自行车动作,动作要缓慢而有力。

      2.俯卧抬腿:俯卧位。双腿伸直,一侧腿缓慢向上抬起。左右腿交替进行。上述动作5~20个/组,3~5组/次,2~3次/日。

      六、慢性腰肌劳损

      【概述】

      慢性腰肌劳损是因平素体弱,肾气亏虚,劳累过度,或外感风、寒、湿邪,凝滞经脉,致气血不和,经络阻滞,肌肉拘挛而引发的慢性腰痛。

      现代医学又称慢性腰部劳损、腰背肌筋膜炎,是指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组织的慢性疲劳性损伤。

      【按摩手法】

      (一)基础手法

      患者俯卧位,医者位其旁。

      (1)在腰背部两侧施揉法、推法3~5遍。

      (2)在腰部酸痛点及阳性反应物施拨法、按法3~5遍。

      (3)揉或点按肾俞、大肠俞、委中、阳陵泉穴。

      (4)擦腰骶部0.5~1分钟。

      (二)辨证治疗

      1.寒湿型:扌衮八髎穴,拿、揉患侧小腿后侧肌群3~5遍。

      2.湿热型:点按丰隆、阴陵泉穴。

      3.肾虚型:擦命门、涌泉穴各0.5~1分钟。肾阳虚者,点按志室、昆仑穴;肾阴虚者,点按腰眼、太溪穴。

      4.瘀血型:点按血海、膈俞穴。

      【注意事项】

      1.适当休息,保持良好的姿势。

      2.睡卧硬板床,注意腰部保暖。

      3.适当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

      1.“拱桥式”运动:仰卧位。双腿屈曲,以头、双肘及双足为支点,用力抬高臀部,腹部上凸如拱桥状,保持5~15秒后放下。

      2.“飞燕式”运动:俯卧位。双臂放于体侧,双腿伸直,以腹部为支撑点,胸部和双下肢同时抬起离床,如飞燕状,保持5~15秒后放下。

      上述动作5~20个/组,3~5组/次,2~3次/日。

      七、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概述】

      腰痛病是指腰部气血运行失调,脉络阻滞,腰府失养所致的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主要与感受外邪、跌仆损伤和劳欲太过等因素有关。

      现代医学称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后,因外力作用,使纤维环部分或完全破裂,髓核向外膨出或突出,压迫神经根,或刺激脊髓,而引起的一组以腰腿痛为主的症候群。

      【按摩手法】

      (一)基础手法

      1.患者俯卧位,医者位其旁。

      (1)在腰骶部施揉法、扌衮法3~5遍。

      (2)在腰骶部酸痛点及阳性反应物施拨法、一指禅推法3~5遍,点按肾俞、大肠俞、志室、腰阳关、阿是穴。

      (3)在患侧臀部酸痛点及肌肉紧张处施按法、拨法3~5遍,点按环跳、秩边穴。

      (4)在患肢后侧施拿法、揉法或扌衮法3~5遍。

      (5)沿患肢膀胱经路线施拨法、一指禅推法3~5遍,点按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穴。

      (6)根据腰椎侧弯、后凸、棘突偏歪等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腰部扳法。

      2.患者仰卧位,医者位其旁。

      (1)在患肢前外侧施推法、揉法3~5遍。

      (2)揉或点按髀关、伏兔、风市、阳陵泉、足三里穴。

      (二)辨证治疗

      1.寒湿型:擦八髎穴0.5~1分钟,点按命门、承山、三阴交穴。

      2.湿热型:点按丰隆、阴陵泉穴。

      3.肝肾亏虚型:擦涌泉穴0.5~1分钟。肾阳虚者,点按命门、昆仑穴;肾阴虚者,点按太溪、肾俞穴。

      4.血瘀型:推腰部及患肢后侧3~5遍,点按血海、膈俞穴。

      【注意事项】

      1.卧硬板床休息,注意腰部保暖。

      2.有马尾神经压迫症状者不宜手法治疗。

      【功能锻炼】

      恢复期可配合功能锻炼。

      1.仰卧抬腿:仰卧位。双腿并拢伸直,同时上抬(抬腿越高,强度越小),腰部不离开床面,于最用力位置保持5~15秒后放下。

      2.“空中自行车”运动:要求同前。

      3.“拱桥式”运动:要求同前。

      4.“飞燕式”运动:要求同前。

      上述动作5~20个/组,3~5组/次,2~3次/日。

      八、骶髂关节损伤

      【概述】

      骶髂关节损伤属筋出槽、骨错缝范畴。

      现代医学认为骶髂关节损伤是因外力而造成该关节紊乱及其韧带损伤,引起的局部疼痛和功能障碍,变换体位时疼痛加剧。

      【按摩手法】

      (一)基础手法

      患者俯卧位,医者位其旁。

      (1)在腰骶部和臀部施揉法、扌衮法3~5遍。

      (2)在骶髂关节损伤处重点施按法、揉法或一指禅推法3~5遍,点按八髎、环跳、秩边穴。

      (3)在下肢后侧施拿法、揉法3~5遍。

      (二)辨证治疗

      1.气滞血瘀型:在损伤部位施拨法、揉法3~5遍,点按太冲、血海、委中穴。

      2.气虚血凝型:一指禅推膻中、气海穴。

      3.气血两亏型:摩腹0.5~1分钟,点按气海、关元、足三里穴。

      4.肝肾亏虚型:擦腰骶部0.5~1分钟,点按肝俞、肾俞、三阴交穴。

      (三)对症治疗

      1.向前错位:患者仰卧位,医者位于患侧,一手握住患侧踝部,另一手扶膝,使髋膝关节屈曲至最大限度,用力下压1~2次。

      2.向后错位:患者健侧卧位,健侧下肢伸直,患侧屈髋屈膝,医者位其后,一手向前抵住患侧髂后上嵴,一手握住患侧踝部,向后拉至最大限度的同时,两手作相反方向的推拉。

      【注意事项】

      1.卧硬板床休息,不宜剧烈运动。

      2.注意保暖,避风寒。

      九、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

      【概述】

      肩凝症又称冻结肩、五十肩、漏肩风,多由于年老体弱,肝肾亏损,气血虚衰,筋脉失于濡养,兼慢性劳损,风寒湿邪侵袭等,导致血不荣筋,痰浊瘀阻经脉所致。多在50岁左右发病,女性多于男性,单侧多见。

      现代医学称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指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退行性、无菌性炎症的疾病。

      【按摩手法】

      (一)基础手法(以右侧肩关节为例)

      1.初期(疼痛期)

      (1)患者仰卧位,医者位其旁。

      ①在患侧肩前部施揉法、拿法或拨法3~5遍,点按抬肩穴(肩髃穴下行1.5处,三角肌前缘)。

      ②沿锁骨下缘由内向外连续按压3~5遍。

      ③按揉或一指禅推喙肱韧带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3~5遍。

      (2)患者健侧卧位,医者位其后。

      拿、揉患侧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随后一手点按肩髃穴,另一手点按曲池穴,同时做肩关节外展、内收及旋转动作3~5次。

      (3)患者俯卧位,医者位其旁。

      在冈下肌、大圆肌处施拨法、揉法或一指禅推法3~5遍,点按肩髃、肩井、肩贞、天宗穴。

      (4)患者坐位,医者位其旁。

      拿、揉或拨患侧颈肩部3~5遍,以双手虎口环行叩患肢3~5遍。

      2.中后期(粘连期)

      (1)前屈上举受限

      患者坐位,医者位其前。

      ①一手拇指点按患侧肩关节前方痛点,另一手握住手部,做肩关节屈伸运动3~5次。

      ②点按抬肩、尺泽穴。

      (2)外展上举受限

      患者坐位或健侧卧位,医者位其旁。

      ①拨、揉肩井至巨骨穴,拿、揉三角肌3~5遍。

      ②点按肩髃、曲池、合谷穴。

      (3)内旋摸脊受限

      患者健侧卧位,患肢屈曲内收,医者位其后。

      ①在大圆肌、背阔肌处施拨法、揉法或一指禅推法3~5遍。

      ②一手拨、揉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另一手握患侧腕部做内旋后伸动作3~5次。

      ③点按肩髎、天宗、肩贞穴。

      (二)辨证治疗

      1.风寒湿型:搓、揉肩部0.5~1分钟,点按风门、秉风穴。

      2.瘀滞型:摩、揉三角肌前后缘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点按肩髃、云门穴。

      3.气血亏虚型:擦脾俞、胃俞穴0.5~1分钟,点按膈俞、天宗、手三里穴。

      【注意事项】

      1.注意肩部保暖,避风寒。

      2.恢复期加强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

      1.爬墙运动:立位。①面对墙壁,肘部伸直,用患侧手自下而上沿墙爬动,感患侧肩关节疼痛后仍尽力向上,达极限位时保持5~15秒后放松。②侧对墙壁,用患侧手自下而上沿墙爬动,要求同前。

      2.背后拉手:立位。双手置于背后,用健侧手握住患侧腕部,逐渐用力向上或向健侧拉动,感患侧肩关节疼痛后仍用力拉,达极限位并轻微颤动保持5~15秒后放松。

      上述动作5~20个/组,3~5组/次,2~3次/日。

      十、肱骨外上髁炎

      【概述】

      肱骨外上髁炎多由气血虚弱,血不荣筋,筋骨失养,或损伤后瘀血留滞,气血运行不畅,经络不通所致,属筋伤范畴。

      现代医学又称网球肘,是因急慢性损伤而致的肱骨外上髁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以肘关节外侧疼痛、旋前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多发于中年人,与长期劳损有密切关系。

      【按摩手法】

      (一)基础手法

      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医者位其患侧。

      (1)在前臂桡侧施扌衮法、揉法、拨法或一指禅推法3~5遍。

      (2)拿前臂桡侧3~5遍,点按曲池、手三里、尺泽、少海穴。

      (3)一手拇指点按肘部痛点,另一手握住腕部做肘关节屈伸旋转运动3~5次。

      (4)点按阳溪、肘髎穴。

      (二)辨证治疗

      1.风寒阻络型:在肘外侧施擦法0.5~1分钟,点按风门、后溪、阿是穴。

      2.湿热内蕴型:点按曲池、合谷穴。

      3.气血亏虚型:点按内关、手三里穴。

      【注意事项】

      1.急性期,避免重刺激。

      2.注意保暖,勿劳累。

      十一、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概述】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是指拇指过度伸展牵拉劳损,渗液积聚,留而不去,以致气血瘀滞,筋肌僵粘,拘凝挛掣,属筋伤范畴。

      现代医学又称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狭窄性腱鞘炎,多属于手部慢性损伤性疾患,多由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肌腱与骨性纤维管壁长期摩擦,反复的机械性刺激引起,与职业、寒凉刺激有密切关系。

      【按摩手法】

      (一)基础手法

      患者坐位,医者位其旁。

      (1)自曲池至阳溪穴施揉法、拨法或一指禅推法3~5遍。

      (2)在痛点施揉法、点法3~5遍。

      (3)一手握住患侧拇指施拔伸法,同时另一手自鼻烟窝至拇指关节部施推法,反复施术3~5遍。

      (4)点按阳溪、温溜、偏历、阳池、合谷穴。

      (二)辨证治疗

      1.瘀滞型:在前臂桡侧施扌衮法3~5遍,点按曲池、列缺穴。

      2.虚寒型:在局部施擦法0.5~1分钟,点按手三里、外关穴。

      【注意事项】

      1.急性期手法宜轻柔。

      2.注意休息,避免手部劳累和寒凉刺激。

      十二、梨状肌综合征

      【概述】

      梨状肌综合征是由闪、扭、蹲起、跨越等动作不慎引起的损伤,或受风寒湿邪侵袭,以致气血瘀滞,经气不通,循足少阳经筋而筋络挛急疼痛,或累及足太阳经筋出现循足太阳经筋的腿痛。

      现代医学又称梨状肌损伤或梨状肌孔狭窄综合征,是由于用力不当使梨状肌受到牵拉而造成损伤,引起局部充血、水肿、痉挛,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

      【按摩手法】

      (一)基础手法

      1.患者俯卧位,医者位其旁。

      (1)在腰骶部及患肢施推法、揉法或扌衮法3~5遍。

      (2)在臀部沿梨状肌走行方向施拨法、揉法或按法3~5遍。

      (3)点按秩边、环跳、承扶、阿是穴。

      2.患者健侧卧位,医者位其后。

      在臀部及大腿外侧施推法、揉法或扌衮法3~5遍,点按居髎、风市、阳陵泉穴。

      3.患者仰卧位,医者位其旁。

      施髋关节摇法3~5遍。

      (二)辨证治疗

      1.气滞血瘀型:拨、揉患侧臀部3~5遍,点按膈俞、血海穴。

      2.风寒湿阻型:擦腰骶部0.5~1分钟,点按次髎、阴陵泉、三阴交、丰隆穴。

      3.湿热蕴蒸型:点按足三里、丰隆、三阴交穴。

      4.肝肾亏虚型:按、揉腰骶部3~5遍,点按肝俞、肾俞、太溪穴。

      【注意事项】

      1.梨状肌位置较深,施术时用力宜深透,避免暴力。

      2.急性期应卧床休息。

      3.注意保暖,避风寒。

      十三、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概述】

      膝痹病多因慢性劳损、受寒或轻微外伤所致,也可因年老体弱、肾虚髓亏、气血不足而致,属痹症范畴。

      现代医学称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又称增生性膝关节炎,是由于膝关节的退行性改变和慢性累积性关节磨损,引起膝部关节软骨变性,关节软骨面反应性增生,骨刺形成,导致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伴关节活动弹响及摩擦音的一种病症。

      【按摩手法】

      (一)基础手法(以右侧膝关节为例)

      1.患者仰卧位,医者位其旁。

      (1)自上而下沿下肢脾经、胃经走行路线至髌骨下缘施拿法、揉法或扌衮法3~5遍,点按梁丘、血海穴。

      (2)在髌骨两侧施拿法、揉法3~5遍。

      (3)将髌骨推向对侧,同时在髌骨边缘施点法、按法,以痛点为主,反复施术3~5遍。

      (4)双手拇指点按内、外膝眼,同时其余四指握住膝关节后侧,边点按边屈伸膝关节,反复施术3~5遍。

      (5)一手按住膝关节内侧痛点,另一手握患肢踝部,做膝关节的屈伸运动3~5次。

      2.患者俯卧位,医者位其旁。

      (1)在患肢后侧施拿法、揉法或推法3~5遍。

      (2)膝关节屈曲,点按委中、阴谷、合阳穴,随后以拇指与食中指相对在半腱肌、半膜肌及股二头肌肌腱处施拿法3~5遍。

      (3)左手拇、食指点按昆仑、太溪穴,同时用右手手掌擦腘窝及腓肠肌0.5~1分钟。

      3.患者健侧卧位,医者位其后。

      屈膝屈髋,沿患肢胆经路线,自大转子至股骨外侧髁施推法、拿法或扌衮法3~5遍,点按风市、阳陵泉穴。

      (二)辨证治疗

      1.瘀血阻滞型:拨、揉患肢后侧膀胱经3~5遍,点按梁丘、血海、阳陵泉、委中穴。

      2.肾虚髓亏型:在关元穴施振法0.5~1分钟,点按肾俞、太溪、绝骨、三阴交穴。

      3.阳虚寒凝型:擦腰骶部0.5~1分钟,搓、揉患侧膝关节0.5~1分钟,点按气冲、膝关穴。

      【注意事项】

      1.膝关节肿痛严重者,应卧床休息,局部慎用手法。

      2.避免超负荷的活动。

      3.避免感受寒凉。

      【功能锻炼】

      恢复期可配合功能锻炼。

      1.坐位伸腿:坐位。双腿屈膝着地,将患膝缓慢伸直保持5~15秒后,恢复原状。

      2.抱膝运动:仰卧位。健侧腿伸直,患侧腿屈膝屈髋,同时双手抱住该膝保持5~15秒,使大腿尽量靠近胸部,然后双手放松,伸腿放下。

      上述动作5~20个/组,3~5组/次,2~3次/日。

      十四、踝关节扭伤

      【概述】

      踝关节扭伤,属筋伤范畴。

      现代医学认为踝关节扭伤是在外力作用下,踝关节骤然向一侧活动而超过其正常活动度时,引起踝关节周围软组织如关节囊、韧带、肌腱等发生损伤,可分为内翻损伤和外翻损伤两种。

      【按摩手法】

      (一)基础手法

      患者仰卧位,医者位其旁(以外侧扭伤为例)。

      (1)自下而上轻推踝关节3~5遍,摩、揉患部3~5遍。

      (2)在损伤局部施一指禅推法3~5遍,一手按压痛点,另一手握住足趾部,做踝关节的屈伸旋转运动3~5次。

      (3)一手托住足跟部,另一手握住足趾部,稍加活动后,快速地向远端牵拉,有时可闻及响声。

      (4)点按阳陵泉、绝骨、昆仑、解溪、足临泣穴。

      (二)辨证治疗

      1.气滞血瘀型:点按血海、太冲穴。

      2.筋脉失养型:点按气冲、足三里穴。

      【注意事项】

      1.施术前应排除骨折与脱位。

      2.急性期不宜重刺激患部。

      3.施术期间,应适当制动,后期可逐步进行功能锻炼。

      4.注意保暖,避免重复扭伤。

      十五、跟痛症

      【概述】

      跟痛症是由于年老体弱,肝肾不足,骨痿筋驰,久站久行,致足跟部气血亏虚,筋骨不荣所致,属痹症范畴。

      现代医学认为跟痛症是指跟骨及周围软组织因急、慢性损伤引起的一种疼痛性综合征。

      【按摩手法】

      (一)基础手法

      1.患者仰卧位,下肢稍外旋,医者位其患侧(以左侧为例)。

      (1)自阴陵泉至太溪穴施按法、揉法3~5遍,在足跟痛点处施拨法3~5遍。

      (2)点按三阴交、太溪、照海穴。

      2.患者俯卧位,医者位其旁。

      (1)拿、揉小腿后侧、跟腱各3~5遍。

      (2)点按承山、昆仑、涌泉穴,叩击足跟20~30次。

      (二)辨证治疗

      1.风寒湿型:擦足底至足跟部0.5~1分钟,点按昆仑、太溪、三阴交穴。

      2.气滞血瘀型:点按委中、承山、阿是穴,自下而上推小腿部足三阴经3~5遍。

      3.肝肾亏虚型:点按肾俞、次髎、京门、涌泉穴。

      【注意事项】

      1.注意休息,减少负重。

      2.注意局部保暖,避风寒。

      3.选用合适鞋具。


第二节  内科疾病

一、胃脘痛(慢性胃炎)

      【概述】

      胃脘痛是一种以上腹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消化道病证,常因饮食不节或情志不遂而发病。

      现代医学中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等消化道疾患均属此范畴。此处仅限于慢性胃炎。

      【按摩手法】

      (一)基础手法

      1.患者俯卧位,医者位其旁。

      (1)沿背部膀胱经自上而下施推法、揉法3~5遍。

      (2)按压或一指禅推胸段华佗夹脊穴3~5遍。

      (3)按揉脾俞、胃俞穴。

      (4)捏脊3~5遍。

      2.患者仰卧位,医者位其旁。

      (1)分推肋弓,反复施术3~5遍。

      (2)按揉上脘、中脘、下脘、梁门、天枢穴,自上而下轻推三脘3~5遍。

      (3)沿下肢脾经、胃经路线施揉法3~5遍,按揉梁丘、足三里、公孙穴。

      (二)辨证治疗

      1.肝胃气滞型:按揉肝俞、章门、太冲穴。

      2.寒邪犯胃型:擦脾俞、胃俞穴,摩腹各0.5~1分钟,按揉公孙、内关穴。

      3.胃热炽盛型:沿小腿胃经路线施拨法、揉法3~5遍,按揉梁丘、内庭穴。

      4.食滞胃肠型:拿、揉腹部胃经路线(不容至大巨穴)3~5遍,按揉梁丘、足三里穴。

      5.瘀阻胃络型:揉腹3~5遍,按揉膈俞、期门、内关、三阴交穴。

      6.胃阴亏虚型:按揉章门、中脘、血海、三阴交穴。

      7.脾胃虚寒型:擦命门、肾俞穴,摩腹各0.5~1分钟,按揉内关、章门穴。

      【注意事项】

      1.饮食有规律,忌暴饮暴食,忌烟酒、忌食生冷、辛辣及油腻食物。

      2.保持心情舒畅。

      二、泄泻(腹泻)

      【概述】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与脾胃有密切关系。

      现代医学称腹泻,此处仅限于消化器官功能性病变导致的腹泻。

      【按摩手法】

      (一)基础手法

      1.患者仰卧位,医者位其旁。

      (1)自中脘至关元穴施推法3~5遍。

      (2)逆时针摩腹0.5~1分钟,按揉中脘、天枢、气海、关元穴。

      (3)沿下肢脾经、胃经路线施揉法、拿法3~5遍,按揉足三里、上巨虚、地机穴。

      2.患者俯卧位,医者位其旁。

      (1)自脾俞至大肠俞穴施扌衮法、一指禅推法3~5遍。

      (2)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穴,并施擦法0.5~1分钟。

      (二)辨证治疗

      1.寒湿困脾型:按揉气海、关元、足三里穴,重点在胃脘部施摩法0.5~1分钟。

      2.肝气郁滞型:按揉章门、期门穴,擦两胁0.5~1分钟,按揉太冲、行间穴。

      3.肾阳亏虚型:擦腰骶部0.5~1分钟,按揉气海、关元穴。

      【注意事项】

      避免生冷,禁食荤腥油腻之物。

      三、便秘

      【概述】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而排便困难,临床可见于多种病证,多因胃肠积热、气机郁滞、气血阴津亏虚、阴寒凝滞所致。

      此处仅限于现代医学的功能性便秘。

      【按摩手法】

      (一)基础手法

      1.患者仰卧位,医者位其旁。

      顺时针方向摩腹20~30遍,按揉中脘、天枢、大横穴。

      2.患者俯卧位,医者位其旁。

      (1)在腰骶部施扌衮法3~5遍。

      (2)按揉肾俞、大肠俞、次髎、长强穴。

      (二)辨证治疗

      1.肠道实热型:自足三里至下巨虚穴施推法3~5遍,按揉足三里、大肠俞、支沟、曲池穴。

      2.肠道气滞型:斜擦两肋3~5遍,按揉中府、膻中、章门、期门、肺俞穴。

      3.脾虚气弱型:按揉脾俞、胃俞、气海、章门、足三里穴,捏脊3~5遍。

      4.脾肾阳虚型:擦命门、八髎穴各0.5~1分钟,按揉脾俞、肾俞、气海、章门、足三里穴。

      5.阴虚肠燥型:按揉肾俞、肓俞、太溪、涌泉穴。

      【注意事项】

      1.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运动。

      2.合理膳食,忌辛辣刺激之品。

      3.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四、胁痛(慢性胆囊炎)

      【概述】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是临床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

      现代医学认为胁痛的发生主要和肝胆疾病有关。此处仅限于慢性胆囊炎。

      【按摩手法】

      (一)基础手法

      1.患者俯卧位,医者位其旁。

      (1)沿第7胸椎至第12胸椎两侧膀胱经路线,自上而下施按法、揉法或扌衮法3~5遍。

      (2)按揉膈俞、肝俞、胆俞、阿是穴。

      (3)沿背部膀胱经施推法3~5遍。

      2.患者仰卧位,医者位其旁。

      (1)沿逆时针方向轻揉上腹部3~5遍,自鸠尾至关元穴施推法3~5遍。

      (2)分推肋弓3~5遍。

      (3)按揉期门、梁门、足三里、胆囊、足临泣穴。

      (二)辨证治疗

      气滞型:擦两胁0.5~1分钟,按揉章门、阳陵泉、太冲穴。

      【注意事项】

      1.避免暴饮暴食、肥甘厚味。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

      五、不寐(失眠)

      【概述】

      不寐是指脏腑机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导致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现代医学称失眠,此处不包括精神疾患引起的失眠。

      【按摩手法】

      (一)基础手法

      1.患者俯卧位,医者位其旁。

      (1)在背腰部施揉法、扌衮法或一指禅推法3~5遍。

      (2)按揉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穴。

      (3)在下肢后侧施拿法、扌衮法或揉法3~5遍,按揉承山、涌泉穴。

      2.患者仰卧位,医者位其头侧。

      (1)分推眉弓3~5遍,捏眉弓3~5遍。

      (2)用双手多指揉头部3~5遍,按揉神庭至百会穴。

      (3)一手拇指、中指分别按住两侧太阳穴,另一手在头部胆经循行路线由前向后施拿法3~5遍,按揉风池穴。

      (4)自前额至颞部施分推法3~5遍。

      (5)拿、揉上肢3~5遍,按揉两侧内关、神门穴。

      (6)自上而下分推胸部3~5遍。

      (7)揉腹0.5~1分钟,按揉中脘、天枢、关元穴。

      (8)扌衮、揉下肢前外侧3~5遍,沿阴陵泉至三阴交穴连续按压3~5遍,按揉足三里、三阴交穴。

      (二)辨证治疗

      1.肝郁化火型:推胁肋3~5遍,按揉章门、太冲、行间穴。

      2.痰热内扰型:按揉脾俞、胃俞、中脘、内关、丰隆、内庭穴。

      3.阴虚火旺型:按揉肾俞、三阴交、太溪穴。

      4.心脾两虚型:按揉心俞、脾俞穴,擦脾俞、胃俞穴0.5~1分钟。

      5.心虚胆怯型:按揉心俞、胆俞、丘墟、郄门穴。

      【注意事项】

      1.保持心情愉快,消除精神紧张。

      2.保持居住环境安静。

      3.养成良好睡眠习惯。

      六、头痛

      【概述】

      头痛是指因外感及内伤杂病所致的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

      现代医学可见于内、外、神经、精神、五官等各科疾病中,此处不包括颅内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头痛。

      【按摩手法】

      (一)基础手法

      1.患者仰卧位,医者位其头侧。

      (1)沿印堂、头维至太阳穴施分推法3~5遍。

      (2)按揉印堂、攒竹、鱼腰、阳白、太阳、百会、四神聪穴。

      (3)拿、揉头部两侧3~5遍。

      2.患者坐位,医者位其后。

      (1)自前额至后发际施推法3~5遍。

      (2)在枕部、颈项部施拿法、揉法3~5遍。

      (3)在两侧肩背部施扌衮法、揉法3~5遍。

      (4)按揉风池、风府、翳风穴。

      (二)辨证治疗

      1.风寒型:按揉肺俞、大杼、风门穴,拿两侧肩井、风池穴,擦背部两侧膀胱经0.5~1分钟。

      2.风热型:按揉大椎、肺俞、风门、曲池、合谷穴,在背部两侧膀胱经施捏法3~5遍。

      3.风湿型:按揉太阳、头维、神庭、阴陵泉穴,拿肩井穴。

      4.瘀血型:分抹前额3~5遍,按揉血海、太冲、膈俞穴。

      5.肝阳型:推桥弓5~10遍,在头两侧胆经循行路线施擦法3~5遍,按揉肝俞、阳陵泉、太冲、行间穴。

      6.血虚型:揉腹0.5~1分钟,按揉心俞、膈俞、足三里、三阴交穴。

      7.痰浊型:一指禅推中脘、天枢穴,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丰隆穴。

      8.肾虚型

      (1)肾阳不足型:在气海、关元穴施振法0.5~1分钟,擦腰, , 骶部0.5~1分钟。

      (2)肾阴不足型:按揉肾俞、太溪穴,擦涌泉穴0.5~1分钟。

      【注意事项】

      1.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

      2.注意保暖,避风寒,避免不良情绪刺激。

      3.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七、中风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概述】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脑血管意外)后遗留的以一侧肢体瘫痪、口眼歪斜、舌强语涩为主症的病证。多属中风之中经络型,又称偏瘫、半身不遂,古称“偏枯”。

      现代医学中急性脑血管疾病后遗症与之相近,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和脑栓塞等后遗症。

      【按摩手法】

      (一)基础手法

      1.患者俯卧位或侧卧位,医者位其旁。

      (1)沿腰背部自上而下施揉法、推法3~5遍。

      (2)拨、揉腰背部华佗夹脊穴3~5遍。

      (3)按揉大杼、风门、肝俞、脾俞及肾俞穴。

      2.患者健侧卧位,医者位其后。

      (1)一手握患肢腕部使患肢尽量伸直,另一手拿、揉患侧上肢3~5遍,重点施术于三角肌、肱三头肌。

      (2)拇指对点中府与天宗、肩前与肩贞穴,按揉曲池、合谷穴。

      (3)沿患侧下肢胆经施推法、扌衮法3~5遍,按揉环跳、阳陵泉穴。

      3.患者仰卧位,医者位其旁。

      (1)分推前额3~5遍,按揉眼周3~5遍,重点施术于鱼腰、攒竹、四白穴。

      (2)揉颧部至下颌部,重点施术于咀嚼肌,反复施术3~5遍。

      (3)按揉太阳、颧髎、颊车、风池穴。

      (4)分推两胁部3~5遍。

      (5)按揉膻中、中脘、天枢、气海、关元穴。

      (6)拿、揉或推患侧下肢前外侧肌群,按、揉患侧下肢内收肌肌群各3~5遍。

      (7)沿阴陵泉至三阴交穴连续按压3~5遍,按揉髀关、风市、足三里、太冲穴。

      (8)一手握踝部,另一手扶膝部做患肢屈伸运动3~5次。

      (二)辨证治疗

      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型:拿、揉颈部3~5遍,按揉风池、哑门穴。

      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自前向后拿、揉头部两侧3~5遍,按揉百会、风府穴。

      3.气虚血瘀型:在气海穴施振法0.5~1分钟,按揉曲池、气海、血海穴。

      (三)对症治疗

      1.语言障碍:按、揉或拨枕后边缘3~5遍,按揉哑门、翳风穴。

      2.上肢麻木无力:做患侧指间关节屈伸运动3~5次,按揉大鱼际、八邪穴,弹拨极泉穴。

      3.下肢麻木无力:按揉八风、解溪、太溪、太冲穴。

      【注意事项】

      1.保持情绪稳定,注意生活规律,忌烟酒,宜低脂饮食。

      2.注意保暖,适当进行肢体锻炼,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3.长期卧床患者,应勤翻身,勤换洗,防止褥疮发生。

      【功能锻炼】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功能训练。

      八、面瘫病(周围性面瘫)

      【概述】

      面瘫病又称口眼歪斜、口僻,多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气血运行受阻而致。

      现代医学称周围性面瘫,多因急性面神经炎引起,春秋季多发。

      【按摩手法】

      患者仰卧位,医者位其头侧。

      (1)擦患侧面颊0.5~1分钟。

      (2)摩、揉印堂至太阳穴,捏眉弓各3~5遍,按揉攒竹、阳白、迎香、下关、颊车、地仓、人中、承浆穴。

      (3)拿、揉颈部3~5遍,按揉风池、翳风、合谷穴。

      【注意事项】

      1.按摩治疗本病,主要适用于急性期过后的患者,能促进恢复,缩短病程。

      2.手法要轻柔,避免擦伤皮肤。

      3.注意面部保暖,避风寒。

      【功能锻炼】

      面肌运动:①面对镜子做抬眉、皱眉、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上述动作5~20个/组,3~5组/次,2~3次/日。②勤用患侧嚼口香糖。


第三节  妇科疾病

      一、月经不调

      【概述】

      月经不调又称月经失调,是以月经的周期异常为主要特征,常伴月经量、质、色的异常,可分为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

      【按摩手法】

      (一)基础手法

      1.患者俯卧位,医者位其旁。

      (1)擦八髎、肾俞穴各0.5~1分钟。

      (2)按压腰骶部痛点0.5~1分钟,按揉膈俞、肝俞、脾俞、肾俞、次髎穴。

      (3)拿、揉下肢后侧3~5遍,按揉三阴交、涌泉穴,沿足内侧脾经路线连续按压3~5遍。

      2.患者仰卧位,医者位其旁。

      (1)摩、揉下腹部0.5~1分钟,按揉天枢、关元、归来穴。

      (2)揉下肢脾经箕门至血海穴路线3~5遍,按揉血海穴。

      (3)连续按压阴陵泉至三阴交穴3~5遍,按揉足三里、太冲穴。

      (二)辨证治疗

      1.血热内扰型:按揉血海、关元、三阴交、行间穴。

      2.血寒凝滞型:擦命门、八髎穴各0.5~1分钟,按揉涌泉穴。

      3.肝血亏虚型:按揉肝俞、足三里、太溪穴。

      4.痰湿阻滞型:按揉章门、阴陵泉、丰隆穴。

      【注意事项】

      1.避免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2.经前期及经期注意保暖。

      3.保持心情愉快,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二、痛经

      【概述】

      痛经又称经行腹痛,由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或因素体不足,胞宫失于濡养所致的经前或经期腹部疼痛。

      现代医学认为痛经是妇女在行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此处仅限于原发性痛经。

      【按摩手法】

      (一)基础手法

      1.患者仰卧位,医者位其旁。

      (1)在小腹部按顺时针方向施摩法0.5~1分钟。

      (2)揉腹0.5~1分钟。

      (3)在气海、关元穴施振法0.5~1分钟。

      (4)按揉带脉、京门、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穴。

      2.患者俯卧位,医者位其旁。

      (1)在腰骶部施按法、揉法3~5遍,按揉命门、肾俞、关元俞、次髎穴。

      (2)在腰骶部施擦法0.5~1分钟。

      (二)辨证治疗

      1.气血瘀滞型:轻叩腰骶部0.5~1分钟,按揉章门、期门、膈俞、肝俞、腰俞穴。

      2.寒湿凝滞型:擦肾俞、命门穴各0.5~1分钟,按揉三阴交、照海穴。

      3.肝郁湿热型:按揉肝俞、阴陵泉、丰隆、三阴交、太冲穴。

      4.肝肾亏损型:擦腰背部0.5~1分钟,按揉肝俞、肾俞、太溪穴。

      5.气血亏虚型:擦背部督脉0.5~1分钟,按揉脾俞、胃俞、中脘、气海、血海、足三里穴。

      【注意事项】

      1.应在月经来潮前一周开始施术,每日一次。行经期慎用手法。

      2.经前期及经期注意保暖,禁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3.保持心情愉快,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三、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

      【概述】

      绝经前后诸证是妇女绝经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的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皮肤蚁行样感、情志不宁等病证。

      现代医学称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因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或丧失,以致雌激素水平下降所引起的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代谢障碍为主的一系列症候群。

      【按摩手法】

      (一)基础手法

      1.患者俯卧位,医者位其旁。

      (1)自肝俞至八髎穴施揉法3~5遍。

      (2)按揉心俞、肝俞、脾俞、肾俞、次髎穴。

      (3)自大椎至命门穴施按压法3~5遍,重点施术于大椎、身柱、至阳、命门穴。

      (4)在下肢后侧施拿法、揉法3~5遍,按揉委中、涌泉穴。

      2.患者仰卧位,医者位其头侧。

      (1)按揉印堂穴0.5~1分钟,分推前额3~5遍。

      (2)用食指和中指夹住耳廓在耳根处施擦法0.5~1分钟。

      (3)按揉神庭、百会、头维、太阳、风池穴。

      3.患者仰卧位,医者位其旁。

      (1)拿、揉上肢3~5遍,交替按压前臂手厥阴心包经3~5遍。

      (2)按揉中府、曲池、内关、神门穴。

      (3)分推胁肋3~5遍。

      (4)以神阙穴为中心顺时针、逆时针摩腹各0.5~1分钟,按揉中脘、气海、关元穴。

      (5)拿、揉下肢3~5遍,沿阴陵泉至三阴交穴连续按压3~5遍。

      (6)按揉气冲、血海、足三里、太冲穴。

      (二)辨证治疗

      1.肝肾阴虚型:按揉肝俞、肾俞、三阴交、太冲、太溪穴。

      2.肾阳亏虚型:擦命门穴0.5~1分钟,按揉肾俞、关元穴。

      【注意事项】

      1.手法刺激量不宜过大。

      2.嘱患者加强自身调理,保持情绪乐观。

      四、带下病(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概述】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多因湿邪影响冲任,带脉失约,任脉失固所致。

      现代医学称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指盆腔炎性疾病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而发生的一系列后遗症。

      【按摩手法】

      (一)基础手法

      1.患者俯卧位,医者位其旁。

      (1)揉腰背部两侧3~5遍,按揉肝俞、肾俞、膀胱俞、次髎穴。

      (2)擦腰骶部0.5~1分钟。

      (3)拿、揉下肢后侧3~5遍。

      (4)揉小腿内侧3~5遍,按揉地机、三阴交、涌泉穴。

      2.患者仰卧位,医者位其旁。

      (1)揉小腹部0.5~1分钟,按揉气海、关元、大巨、归来穴。

      (2)拿、揉大腿前侧3~5遍,按揉血海、足三里、太溪、太冲穴。

      (二)辨证治疗

      1.脾虚湿困型:摩腹0.5~1分钟,按揉大横、腹结、阴陵泉穴。

      2.肾阴亏虚型:按揉肾俞、次髎、太溪穴。

      3.肾阳亏虚型:在小腹部施振法0.5~1分钟,按揉带脉、京门穴。

      4.湿热下注型:按揉天枢、阴陵泉、复溜穴。

      【注意事项】

      1.注意个人卫生与性生活卫生,严禁经期房事。

      2.饮食清淡,避免生冷、辛辣刺激品。

      3.注意劳逸适度。

      五、乳癖(乳腺增生)

      【概述】

      乳癖是由情志内伤,肝气郁结,冲任失调,痰瘀凝结所致的单侧或双侧乳痛,或出现包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

      现代医学称乳腺增生,是指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乳腺组织导管和乳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病变及进行性结缔组织的生长,是与内分泌相关的非炎症、非肿瘤的腺内组织增生。此处仅限于小叶增生性乳腺增生。

      【按摩手法】

      (一)基础手法

      1.患者仰卧位,医者位其旁。

      (1)自上而下推、揉胸骨3~5遍,分推锁骨下缘3~5遍。

      (2)沿上肢手三阴经施按法、揉法3~5遍。

      (3)按揉中府、膻中、中脘、曲池、内关穴。

      (4)在下肢部施拿法、揉法3~5遍,按揉足三里、太冲穴。

      2.患者俯卧位,医者位其旁。

      (1)沿第1胸椎至第9胸椎两侧膀胱经自上而下施推法3~5遍。

      (2)按压或一指禅推胸段华佗夹脊穴3~5遍。

      (3)按揉心俞、厥阴俞、膈俞、肝俞、膏肓穴。

      (二)辨证治疗

      1.肝郁痰凝型:按、揉小腿内侧3~5遍,按揉阴陵泉、蠡沟、丰隆、太冲穴。

      2.冲任失调型:擦腰骶部0.5~1分钟,按揉肾俞、气海、太冲、三阴交穴。

      【注意事项】

      1.手法宜轻柔、和缓。

      2.保持心情舒畅。


第四节  儿科疾病

      一、小儿泄泻(小儿腹泻)

      【概述】

      小儿泄泻,是指小儿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如水样便。多发生于夏、秋季节,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综合征。

      现代医学称小儿腹泻。

      【按摩手法】

      (一)基础手法

      1.患儿仰卧位,医者位其旁。

      (1)揉板门200次,补脾经300次,清小肠200次。

      (2)摩腹2分钟。

      (3)揉脐1~2分钟。

      (4)揉天枢穴。

      2.患儿俯卧位,医者位其旁。

      (1)按揉脾俞、胃俞穴。

      (2)捏脊7~9遍。

      (3)擦命门穴0.5~1分钟。

      (二)辨证治疗

      1.伤食泻型:清大肠100次,点揉中脘、足三里穴。

      2.风寒泻型:点揉风池穴、一窝风,揉外劳宫100~300次。

      3.湿热泻型:清大肠100次,推下七节骨100~300次。

      4.寒湿泻型:补大肠100次,推上七节骨100~300次,推三关100次,揉外劳宫100~300次,按揉足三里穴。

      5.脾虚泻型:补大肠100次,推三关100次,运内八卦100次,推上七节骨100~300次,按揉足三里穴。

      6.脾肾阳虚泻型:补肾经、脾经各100次,补大肠100次,揉二马、推三关各100次。

      【注意事项】

      1.摩腹速度要均匀和缓,若患儿出现呕吐等情况,宜立即停止摩腹,并将患儿抱起,轻拍背部,以顺气止呕。

      2.推七节骨时,局部需涂抹介质。

      二、疳积(消化不良)

      【概述】

      疳积是指由于喂养不当,乳食内伤,致脾胃虚弱,出现不思饮食,形体消瘦,大便不调等症状,日久可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现代医学称消化不良,是指消化功能紊乱的综合征,为儿科常见病。

      【按摩手法】

      (一)基础手法

      补脾经100~300次,运内八卦100次,推四横纹100~300次,揉中脘穴,按揉足三里穴,捏脊7~9遍。

      (二)辨证治疗

      1.乳食内积型:揉板门200次,分推腹阴阳100~200次,揉天枢穴。

      2.脾虚夹积型:推三关100次,揉外劳宫100~300次。

      【注意事项】

      1.捏脊手法刺激较强,宜放在结束时操作。

      2.合理营养,饮食有节,勿偏食、挑食。

      三、便秘

      【概述】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证。

      【按摩手法】

      (一)基础手法

      清大肠100~300次,按揉膊阳池,摩腹,按揉足三里穴,捏脊7~9遍。

      (二)辨证治疗

      1.实秘型:推六腑100~300次,运内八卦100次,揉天枢穴,推下七节骨100~200次,搓摩胁肋50~100次。

      2.虚秘型:补脾经100~300次,推三关100~300次,揉二马,揉肾俞穴。

      【注意事项】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四、咳嗽

      【概述】

      小儿咳嗽是指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声有痰为咳嗽,多继发于感冒之后。

      现代医学多见于急慢性咽炎、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感冒等疾病。

      【按摩手法】

      (一)基础手法

      1.揉肺俞穴,揉天突、膻中穴。

      2.开天门30次,推坎宫30次,揉太阳30次,揉耳后高骨30次。

      (二)辨证治疗

      1.风寒袭肺型:揉一窝风,推三关100~300次。

      2.风热犯肺型:清肺经300次,清天河水100次。

      痰热壅肺、痰湿蕴肺、肺气亏虚、肺阴亏虚的患儿在按摩临床中较少见。

      五、夜啼

      【概述】

      夜啼是指经常入夜则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而白天又如常者,多见于半岁以内的婴幼儿。

      现代医学认为夜啼是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备,因一些疾病及某些外界刺激(如惊吓、过度兴奋等)导致神经功能调节紊乱而造成本病。

      【按摩手法】

      (一)基础手法

      补脾经100~300次,清心经100~200次,清肝经100~300次,揉小天心100次,揉外劳宫200次,摩腹1分钟,揉足三里穴。

      (二)辨证治疗

      1.脾寒型:推三关100~300次,揉中脘穴,揉脐。

      2.心热型:掐心经100次,清天河水100~200次,退下六腑100~200次。

      3.惊骇型:开天门30次,揉精宁、威灵各50次。

      4.食积型:清脾胃、清大肠各100~200次,揉中脘穴、推下七节骨200~300次。

      【注意事项】

      注意保持周围环境安静。

      六、遗尿

      【概述】

      遗尿是指三岁以上小儿在睡眠中不知不觉的将小便尿在床上的一种病证,多因肾气不足、脾肺气虚及肝经湿热所致。

      【按摩手法】

      (一)基础手法

      补肺经、脾经、肾经各300次,推三关300次,揉外劳宫100~300次,按揉百会穴,揉丹田穴,按揉肾俞穴,擦腰骶部0.5~1分钟。

      (二)辨证治疗

      临床上遗尿患儿多见肺脾肾三脏气虚,按以上手法操作即可。如兼有肝经湿热则加手法清肝经、清小肠各300次。

      【注意事项】

      1.嘱患儿睡前少喝水,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

      2.白天不要过度疲劳。

      七、能近怯远证(青少年近视)

      【概述】

      能近怯远证,现代医学称近视,是指眼在调节松弛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折射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导致视物不清。

      【按摩手法】

(一)基础手法

      患儿仰卧位,医者位其头侧。

      1.由内向外揉眼周3~5遍。

      2.分推坎宫穴3~5遍。

      3.点揉眼周睛明、攒竹、丝竹空、太阳、四白穴。

      4.令患儿闭目,轻摩上眼睑3~5遍。

      5.将双手快速搓热并迅速覆于眼上保持5秒,反复施术3~5遍。

      6.点揉风池、合谷、光明穴。

      (二)辨证治疗

      1.心阳不足型:点揉心俞、膈俞、内关、神门穴。

      2.脾虚气弱型:点揉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穴。

      3.肝肾亏虚型:点揉肝俞、肾俞、太溪穴。

      4.肝血不足型:点揉肝俞、膈俞、太冲穴。

      【注意事项】

      1.医者保持双手清洁、温度适宜。

      2.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功能锻炼】

      每天坚持定时做眼睛保健操,早晚各一次。

      八、小儿肌性斜颈

      【概述】

      小儿肌性斜颈又称胸锁乳突肌挛缩症,俗称歪脖,是指患儿头向患侧倾斜,颜面旋向健侧为特征的疾病。

      【按摩手法】

      1.患儿仰卧位,或抱着。

      先以滑石粉等介质涂擦患处。以左手托其后头部,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沿胸锁乳突肌方向自上而下按揉,反复施术5~7遍。

      2.患儿舒适位。

      (1)拿、揉胸锁乳突肌,反复施术3~5遍。

      (2)点、揉胸锁乳突肌的起止端深部0.5~1分钟。

      (3)在胸锁乳突肌挛缩部位施拨筋法3~5遍。

      (4)一手将患儿头部后仰并推向健侧,另一手扶住患侧肩部牵拉3~5次,然后用扶肩之手的小鱼际在患侧颈肩部施快速扌衮法3~5遍。

      (5)在患侧面部施揉法1~2分钟。

      3.患儿舒适位。

      拿、揉患侧斜方肌3~5遍,点揉翳风、风池穴。

      【注意事项】

      施术时手法不宜过重,以患儿耐受为度。

      【功能锻炼】

      平时可利用光线和玩具经常诱使患儿头部向健侧转动。

      九、桡骨头半脱位

      【概述】

      桡骨头半脱位属骨错缝范畴。

      现代医学认为桡骨头半脱位是指小儿肘关节受到过度牵拉引起环状韧带滑脱。此病以2~5岁小儿最为多见。

      【按摩手法】

      1.旋转复位法(以左侧为例):家长怀抱患儿坐好,医者面向患儿,右手掌心托住患儿肘部,拇指抵在桡骨头后上方,左手握住腕部,使前臂伸直后,在轻轻牵引下,使之屈肘,然后顺势旋前伸肘,肘将伸直时,转腕,使前臂旋后,再屈肘。在前臂旋后过程中可感到桡骨头复位入臼。复位成功后症状马上消失,活动如常。

      2.牵引法(以左侧为例):左手拇指压住肱骨头,右手拇指与四指将桡骨下端压紧,双手同时用力牵拉后屈肘90°即可。

      【注意事项】

      1.复位后一般不需固定。为避免牵拉再脱,可用三角巾悬吊2~3天。

      2.防止再次过分向外上方提拉患肢。

      十、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

      【概述】

      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是由于产时外伤造成恶血内留,经络瘀滞,气血运行不畅,遂致筋脉失养而发生,属痿证范畴。

      现代医学认为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产瘫)是由于胎儿在分娩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致头肩产生分离作用而引起的臂丛神经牵拉性损伤。患儿出生后即发现上肢无力、活动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的肢体功能。

      【按摩手法】

      根据臂丛神经损伤部位分为:上干型、下干型、全臂型。

      (一)上干型

      1.患儿侧卧位,患肢在上。

      (1)拿、揉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3~5遍,点揉中府、肩髃、肩井穴。

      (2)拿、揉胸锁乳突肌、斜方肌3~5遍。

      2.患儿俯卧位。

      (1)轻揉胸1~胸7两侧3~5遍,擦、揉肩背部3~5遍。

      (2)拨、揉冈上肌、冈下肌3~5遍,点揉大椎、天宗、肩贞穴。

      (3)揉颈部项韧带及两侧3~5遍,点揉哑门、风池穴。

      (4)拨菱形肌3~5遍。

      (5)做上臂旋前和旋后运动3~5次。

      (二)下干型

      患儿仰卧位。

      (1)揉上臂3~5遍,重点施术于肘窝处,点揉极泉、尺泽、少海、曲池、郄门、太渊、大陵、神门、通里穴。

      (2)在前臂屈肌面及掌心施擦法、摩法0.5~1分钟。

      (3)拇指交替点按患肢手背部诸掌骨间隙,从远端到近端,反复施术3~5遍。

      (三)全臂型

      1.患儿仰卧位。

      (1)拿、揉胸大肌3~5遍,连续按压锁骨下缘3~5遍。

      (2)点揉缺盆、阳陵泉穴。

      (3)自曲池至阳溪穴拇指交替连续按压3~5遍。

      (4)在上臂、前臂外侧肌群施拿法、揉法3~5遍。

      (5)从上至下在全臂施快速搓法、摩法3~5遍。

      (6)一手点阳池穴,另一手握住其余四指,做顺时针摇动3~5次。

      (7)从远端到近端,拇指交替点按患肢手背部诸掌骨间隙,反复施术3~5遍。

      2.患儿坐位。

      (1)沿臂前侧的伸肌面和屈肌面施拿法、揉法3~5遍,再施搓法0.5~1分钟。

      (2)点揉曲池、鱼际、内关穴。

      (3)做肩关节、腕关节旋转、肘关节的屈伸运动各5~7次。

      【注意事项】

      1.手法不可暴力,应由轻到重,注意保护患儿各关节、韧带,不可强力扭转。

      2.患侧肢体感觉障碍的,要注意避免患侧肢体皮肤的烫伤、冻伤、压伤及其他损伤。

      【功能锻炼】

      1.关节被动活动:对患肢进行各关节各方向的被动活动。关节活动范围以患儿能够承受为度。动作3~5个/组,1~3组/次,2~3次/日。

      2.肌力训练:患肢能自主运动后应进行肌力训练。包括助力主动运动、主动运动和抗阻主动运动,以引起肌肉略感疲劳为度。肌力训练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负荷或过度训练。

      3.功能性活动:根据每个患儿情况,选取合适的功能活动,要求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包括:①用线挂起彩球,鼓励患儿举患手拍球。②将乒乓球放在患儿前面或侧面,鼓励患儿用患手去拿取。③拍掌或两个人玩拍手游戏。④用健手抓住患手去摸自己的鼻子、摸对侧耳朵、摸头顶等。⑤患侧手指在桌面前向和侧向“爬行”。⑥患手抓住木块敲打桌面。⑦患手挤捏硬海绵球。⑧日常生活训练,如洗脸、梳头、刷牙、穿衣、进食等。

      4.促进感觉恢复:可用软硬适中的毛刷(如幼儿牙刷)对患肢从下向上逆毛孔进行缓慢轻柔地擦刷5~10次。

      十一、五迟(小儿脑性瘫痪)

      【概述】

      五迟多因禀赋不足、胎育不良,以致精血空虚、脑髓失养,则脑与肢体发育不全、功能障碍;或因大病损伤脑髓或产时脑部受损,通过经络而累及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以致产生脑瘫的种种证候。

      现代医学称小儿脑性瘫痪,简称小儿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按摩手法】

      小儿脑瘫在临床上分为5型,以痉挛型多见,故在此仅介绍按摩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

      1.上肢手法

      (1)揉患儿掌背肌腱、按掌指关节,同时背伸患儿腕部,上翘患儿手指。

      (2)患儿手紧握拳者,先使其屈腕90°,握拳手指自然伸开,捏住其手指,使患儿拇指呈外展位,再反向旋转,使手掌平伸。一手点按曲池穴,另一手拨、揉伸肌腱。

      (3)使患儿前臂平伸外旋,与大臂成90°,一手压住患儿掌根,另一手拨、揉正中神经区。再顺势上推患儿肘部,使上肢上举,拨、揉腋下至腕部尺侧肌腱。

      (4)屈曲患儿肘部,使其前臂从腋下后伸,逐渐用力向后牵拉,同时另一手拿、揉肩部肌肉。

      (5)患儿肌张力下降后,可一手拿患儿腕部肌腱,另一手屈动患儿掌指关节。

      2.下肢手法

      患儿仰卧位。

      (1)屈患儿足趾,做屈伸下肢动作3~5次。

      (2)令患儿屈膝,拨小腿外侧肌群。

      (3)一手从患儿小腿下穿至内侧,以大鱼际压住踝关节,用手握住患儿足部,另一手拨患足外侧肌群。

      (4)屈膝外展髋关节,使之着床,一手固定膝关节,另一手拨、揉内收肌群。

      患儿俯卧位。

      (1)对小便控制力差的患儿,拨其臀部肌群。

      (2)屈曲患儿小腿,使足跟靠近臀部,一手握足,中指点按解溪穴,另一手推梁丘穴,随后上抬患儿膝部。

      (3)一手拨臀横纹,揉下肢后肌群,另一手点按照海穴。

      (4)一手点按委中穴,另一手握住患儿小腿研磨膝关节。

      (5)屈曲患儿小腿,一手拇指压跟腱,食指、中指及无名指、小指夹住足趾向下拉,另一手勾解溪穴处。

      (6)一手在腓肠肌处施以拉、伸、捏、拿动作,另一手极力屈踝。

      (7)屈踝,点、按患儿足底。

      (8)患儿下肢肌张力降低后,一手按压环跳穴,另一手握住踝关节,屈、拉伸下肢3~5次。

      3.头背部

      (1)搓、摩头两侧0.5~1分钟。

      (2)托起患儿头,使患儿呈半躺位,点风池穴,摩枕后边缘叶视觉区,揉、按颈项部。

      (3)顺序按压身柱至命门一段督脉诸穴。若患儿经常发热或伴有呼吸道症状,则加点大椎、哑门穴。

      (4)针对颈项萎软,头低垂的患儿,可刺激心俞至膈俞穴。

      (5)重刺激华佗夹脊穴,沿脊柱施捏法、叩打法。

      (6)流涎者,点揉翳风穴,在枕后边缘叶及发际处施擦法、摩法、揉法或压法3~5遍。

      【注意事项】

      1.操作时取患儿舒适体位。

      2.手法不可暴力,应由轻到重,注意保护患儿各关节、韧带,僵直状态下不可强力扭转。

      3.有髋关节半脱位者,髋关节被动旋转动作慎用,以免加重脱位。

      4.伴有癫痫的脑瘫患儿施术时要随时观察患儿神志等各方面情况,手法不宜过重,以耐受为度。

      【功能锻炼】

      以痉挛型脑瘫为例,训练项目和时间根据患儿个人情况而定,循序渐进,注意避免疲劳。

      1.正确的抱姿及坐姿:①正确的抱姿是一手托住患儿臀部,一手扶住肩背部,将患儿竖直抱在怀里,将其两腿分开,分别搁置在家长两侧髋部或一侧髋部的前后侧。②正确的坐姿是患儿两腿伸直坐和椅坐位,不要“w”型坐位。

      2.关节被动运动:对患肢进行各关节各方向的被动活动。关节活动范围以患儿能够承受为度。动作3~5个/组,1~3组/次,2~3次/日。

      3.运动发育促进训练:根据患儿的运动发育情况,按抬头、双手支撑、翻身、坐、爬、跪、立、行的顺序进行运动训练。

      4.功能性活动:

      具体内容有:①上肢功能训练:可做拍手、玩积木、捏取小物品、画画、拧瓶盖、玩橡皮泥及双手互握等练习。②下肢功能训练:可作蹲起、原地踏步、骑儿童自行车、步行等练习。③日常生活训练:如进食、洗漱、如厕、穿衣等。

 

录入:伊然 添加:2010-05-31
凯发游戏平台的友情链接
更多

凯发游戏平台 copyright @ 2005-2020中国盲人协会凯发游戏平台的版权所有

  • 网站制作:中国盲人协会网站工作组
  • 无障碍凯发游戏平台的技术支持单位:烟台朱葛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