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图书馆为数不多的盲文图书中,我欣喜地触到了作家余秋雨先生赠予盲人读者的一把“金钥匙”:《千年庭院》。他助我撕下了黑暗打在我眼睛上的封条,让我也有机会去亲叩那座古老庭院的大门。打开《千年庭院》,放眼愈宽,它就坐落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其间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领受了历史的雨雪,都渗透出沧桑老者的深沉和睿智。多年来一直窝居家中的我借助一双慧眼,在纵横万里的时空隧道上奔驰起来。
我去了西北的阳关古战场。耳畔,萧瑟的寒风为那些保卫边疆、战死沙场的英雄吹奏着悲凉的羌笛。眼前,飘零的飞雪中已是“西出阳关无故人”啊。摸着诗画般的词句修筑的山道,我也攀爬上了深受众多大文豪、大诗人钟爱的天柱山。心中的燥热自然而然就被它纯美的宁静净化得无影无踪。我在《白发苏州》这一“站”下了“车”,因为苏州这位方华两千五百多年的美人仍然姿容秀美。历史的霜雪浸染的丝丝“白发”并没有让她黯然、憔悴,反倒给“美人儿”增添了平和安详的韵味。……
历史深思熟虑了很久,很久,然后慎重地在江南塞北选下了许多与幼年乡间的出入口。畅游神州大地,处处皆是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滋养的沃土;细赏锦绣河山,绚丽多姿中无不润透出高洁素雅的清辉粉白。以前,总觉得历史就像那一张张陈旧的黑白照片,虽然客观、翔实,却显得有些刻板、生硬。走进《千年庭院》后,展现在我的黑色视野里的,是由文化人的思想丰富了现代色彩的历史聚集。是文化强烈的表现力跟感染力吧!古今文化人的思潮的交会、碰撞,将昨天与今天连接成一条奔涌的河流。涛声依旧,但是河面更宽广开阔,航船也更多了。我仿佛也能坐坐“船”,听听古今文化人在船上促膝长谈。
我又闻到了一阵沁人心肺的书香。它从“庭院”中一座始建于明代的、被称作“天一阁”的藏书楼里悠悠地飘散出来。当然,我看不懂那些保存着人类文明的火种的发黄卷宗。我看到的是一个藏书世家——范氏家族建楼藏书的义举,看到的是这个家族采用科研的家族传代系列的方式,守护了“天一阁”长达数百年之久的艰难的历史。范氏家族以矢志不渝的精神守护了人类文明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才是“天一圣水”有神力护书的真正力量之源吧!更令人心头一振的是,当黄宗羲这样的大学者们请求登楼看书时,当乾隆皇帝为了编撰《四库全书》要藏书家们积极献书时,天一阁为文化的播扬、文明的共享,敞开了它一直紧锁的大门。
与书中讲到的那些想登楼读书、却不被准入的古人相比,今天,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真是幸运、幸福得多啊!视觉的缺失并不能剥夺我们盲人读书学习的权利,也无法削减我们从阅读中获得的充实感与快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使信息“海量化”、“全球化”了,还不断地增添和更新着盲人的阅读方式。除了可以从图书馆的盲文书库中借阅到日益丰富的盲文书刊外,我们还可以听读磁带、光盘等有声读物。高新的科技产品又当上了盲人的另一双“眼睛”,录音笔、阅读器等产品,使我们大开眼界。语音读屏软件让盲人也抱上了电脑这个神通广大的宝贝。我们也当上了网络游侠,轻轻松松将天下事e网打尽。消除信息障碍,共享科技文明。我们都相信,并期待着愈加注重以人为本的进步思想将残疾造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阻隔早日解除。
信息时代我们缺少的不是书,而是读书的良好品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在《千年庭院》里“行万里路”后,更加意识到读万卷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求书困难的古人为多读些书要踏破铁鞋,读起书来是废寝忘食地秉烛夜读。而享有这么优越条件的现代人,在读书上还不如古人那样勤勉吗?读书是为了掌握知识,充实头脑,丰富内心,追求进步。同样脚踏一方文明的热土,我们又怎么能因失明了,就让头脑和心灵也沉陷入黑暗呢?!
为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我们古代杰出的教育家们经过潜心思索,多番实践,终于在名山妙林间找到了较符合当时国情的教育情境:“民办官助的书院”。于是,从当时最负盛名的岳麓书院里,传来了回响千年的朗朗书声。它“以千年韧劲弘扬了教育对于一个民族的极端重要性”,使之名满天下,光耀古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是一项塑造人类灵魂的伟大而艰巨的工程。为了使文明的圣火给世界带来无限的光明,教育的神圣职责是要培养更多的优秀的火炬手,传递文明的火把。这不单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而应该是全体公民共同参与建设的历史性工程。
我想,我们残疾人也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因为首先我们都是平等的人。身体的残疾让我们的路行得较艰难,让我们更深地体味到人情的冷暖。我们也就更加渴望幸福的生活。相同的需要,更深的渴求,激励我们必须同其他人一起学习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思想品德上的残败比身体的残疾更叫人痛心疾首。而任何一个拥有高尚的灵魂的人,即使他身份低微、才疏学浅,身体残障,他的身上总会闪现出可贵的光辉,会得到世人的肯定、尊重、赞赏。
当我在书里读到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朱熹为教书育人倾注毕生心血的史实时,我看到了这位德行高尚的教育家飘逸的身影笼罩着穿越时空、感召灵魂的光辉。当我想到在现在的特教学院里,特教老师们为了残疾学子呕心沥血地辛勤耕耘时,即使是站在“庭院”外的我也感觉到头顶的这片天空被照亮了。当我又情不自禁地念出当代残疾人作家史铁生的那句话时:“生命本来没有意义,是我让生命有意义”,我更深地领悟了灵魂的伟大力量:一个高贵的灵魂改变的不仅是他的宿主的人生,还会感召更多的灵魂,会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我能为教育事业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呢?”我轻声地问自己。我的灵魂对我说:“做一个身残志坚的有用的人!”
我对岳麓书院里那种开放自由却又热烈浓郁的教学研究氛围非常神往。在提倡教育终身化的今天,在社会这所更辽阔的“千年庭院”里,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是让我们顺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仍无法满足广大残疾人的实际需求。但是,我们残疾人不应该因为僧多粥少的客观条件的限制就放慢、甚至停止自己与时俱进的脚步。通过书籍、广播、网络等媒介,我们就能够很方便地把“老师”请到身边来,很广泛地跟“同学”交流、探讨。自学能力是一把功能强健的盲杖,会让我们更快更稳地走出光明之路。
我从书里还了解了“毛笔文化”向“钢笔文化”发展的历程;从《苏东坡突围》中学习怎样体会古诗词的意境;从《贵池诺》联想到我的农村老家的一些民俗风情;……我也不能停下成长的脚步。
一脉相承的华夏文明赋予古今文化人心智相通的感应力。今世的文化人将她们在那些“出入口”感应到的讯息转换成文,解读给和我一样对中华历史文化存在着诸多盲点的子孙们听。开卷有益。读了《千年庭院》后,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深远广博、博大精深,不再是空泛意义上的形容词了。承继下来的思想、延续下去的思索将文化承前继后、继往开来的力量输注给我们的灵魂。这是民族之魂的力量!我也会在它的滋养与鼓舞下日益茁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