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我和全国各地三十多位盲人作家与文学爱好者,在各自亲友的陪同下,汇集电都宜昌,出席第二届全国盲人文学嘉年华活动,有幸走进三峡,步入屈原故里,拜谒心怡已久的屈原祠。
一夜风声雨声,绵延到天明,到我们提前早餐后登车,雨伞和车顶依然被雨点打得啪啪响,携着阵阵寒风,渲染着立冬当日的淫威,却挡不住我们一行采风的脚步。大巴缓缓启动,宜昌概况也从导游小李口中徐徐传出。
宜昌全市415万人,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是中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长江航线、3条铁路、5条高速贯穿辖区。三峡大坝,葛洲坝等水电设施是辖区经济的有力支撑,综合实力多年连续位居湖北第二位。由于特殊的经济地理区位,也被称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
是老天开眼,眷顾我们这一群不开眼的盲者,还是我们风雨无阻的热情驱走了头顶的乌云?抵达三峡坝区下车,居然一个雨点也不见了,地面被雨水冲洗的干干净净,纤尘不染,让我们心里别提有多美,脚步也变得轻盈,一扫盲人走进陌生地的局促不安。
尽管是头一回走进三峡坝区,但三峡大坝从动工兴建,到建成蓄水、通航的前前后后,全方位轰炸式报导早已让耳朵磨出茧子,非但耳熟能详,对一些数据也倒背如流。相形之下,这次采风最诱惑我,让我一路激动不已的,是即将走进屈原故里,拜谒我心中最崇敬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祠位于秭归县东1.5公里长江北岸的向家坪,又称清烈公祠,为纪念屈原而建。据史料记载,屈原祠始建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年),1978年建葛洲坝水利枢时,将它迁往向家坪,且按原貌重建。
这些年笔会采风跑了不少地方,我的经验是,眼睛不管用了,就亦步亦趋紧跟着导游,用心倾听导游的解说。走近屈原祠,导游的每一句话都被我收入耳内,从而对屈原祠有了整体印象。
屈原祠总面积33.3公顷,祠堂内有山门、屈原青铜像、屈原衣冠冢、纪念屈原陈列馆、东西碑廊等。
山门建筑风格独特,歇山重檐,三面牌楼,六柱五间,三级压顶。三面牌楼通高20米。郭沫若先生手书“屈原祠”三个苍遒的大字镶嵌在牌楼上方正中的天明堂;襄阳王树人所书的“孤忠”、“流芳”分嵌左右额枋;大门门储匾额上闪烁着“光争日月”四个金光灿灿的大字。
听景毕竟不如看景,越是靠近,则越是感到不能亲眼目睹的遗憾,且是今生今世也无法弥补的憾事,不禁想提醒世人,眼睛好时要懂得珍惜,要多出去走走,看看别处的风景。别等到了我这般,与风景对面不相识,空悲切。
进入祠堂,面对屈原的青铜像,大家都安静下来,怀着深深的敬意听导游介绍:屈原青铜像矗立在屈原祠中心的大坝上,通高6.42米,像高3.92米,总重3吨。但见他头微低,眉宇紧锁,体稍前倾,迈动右脚,提起左手,两袖生风,表现出屈原爱国爱民的满腔激情和孤忠高洁的精神境界。我趋步上前,情不自禁用双手抚摸栩栩如生的屈原青铜像,感慨万端。
其实,贵族出生的屈原,不论是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职务,还是被迫害放逐,还是愤然投江前,都没留下任何图像资料,这座青铜像,是艺术家根据他的诗文和品格塑造的,是艺术的再现,有着屈原那不屈的精魂与神韵。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屈原不同,他在亿万炎黄子孙的心理,就是一个共同的文化符号,一个千古不朽的爱国诗人。即使是寻常百姓,也会在端午节想起他,祭奠他。吃粽子、划龙舟,两千多年来绵延不断纪念他的风俗,佐证了他在后人心中的牢固地位。
众所周知,屈原还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即使不懂诗的我,对他的《离骚》、《九章》、《九歌》等作品,读来也颇感震撼。
就在我陷入沉思,心潮澎湃不能自己的时候,导游的结语飘进了我的耳朵:屈原祠以屈原文化为统领,是三峡库区能够把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充分结合起来的重点区域。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返回宾馆途中,导游小李在车上唱起了当地土家族民歌,并让我们跟随民歌小调应和,烘托气氛,再次把采风活动推向高潮。有人问她是不是土家族姑娘,她否定后,俏皮地说自己是“水又族”,多半人一时都被蒙住了,想不出还有这样一个少数民族。聪明的你,破解了这个字谜,一定会跟我当时一样,会心一笑吧。
转眼宜昌归来已经数日,我的心却依然留在了宜昌,留在了屈原祠,跟屈原那颗不死的爱国心魂一起跳动,一起祝福我们都深深热爱着的祖国!
2015年11月19日写于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