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化,国家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防力量的增强等,那当然是有目共睹的。我们盲人虽然不能用眼睛看,但是能够听得到、摸得到,或者用心感受到。而我感受最深的,是路的变化。因为对于我们盲人来说,路实在是太重要了。
那还是上一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市盲校学习。那时的盲校,只是两排红砖房,一片不大的操场。地面还是挺平的,平日里课间游戏还可以。可只要下一点雨就不行了,又湿又滑。那时学校的便所还是室外的旱便。有时几个同学挽着手臂出去方便,常常一起滑倒在地上滚的满身泥水。去室外的热水房打水更要格外小心。摔倒打了暖瓶事小,弄不好烫了脚面事就大了。冬天下雪还好,结冰就难走了。学校也积极想办法解决。先是在通往便所和热水房的路上铺了厚厚的煤渣。后来,又申请到一批旧砖,把煤渣路改成了红砖路。
那时我们住校学习,每周末回一次家。当时市 内只有几条干线有公交车。各主要住宅区虽然也修了些窄窄的柏油路,但不通车。离盲校最近的是被称为我市“大动脉”的有轨电车。我们对它是又爱又怕。爱它线路最长,票价最低。怕的是上车下车常要跨过那四条铁轨,又有碎石、枕木。站台也很窄,又没有护栏。车开过来时那轰隆隆的声音总让我们心惊肉跳的。家里有人来接还好。可是家里人忙不来接,上车和下车后那段路,就得靠我们自己手中的棍子了。好在那时街上的车辆很少,我们贴着马路边走也没什么大危险。下了马路进住宅区,疙疙瘩瘩的就得多加小心了,特别是要防着绊到各式各样的脏水井盖。
到了八十年代,市内的路起了很大的变化。主要马路的路面明显加宽了,还装了马路牙子,专设了人行道。楼房的住宅区,楼前也铺设了柏油路,虽然很窄,但总是平溜溜的了。那时我已经结婚了。可是还常约同学们出去走走路,散散心。不过我们不习惯走人行道,因为人行道上有电柱或拉线,走不好会撞上,有时还会走偏闪到马路边去。因此,我们干脆不上人行道,还是贴着马路边、用手杖探着马路牙子走。
到了九十年代,听说外面到处在建高速公路,市内也开始建立交桥。我们市内那条“大动脉”也彻底拆除了,先是换了无轨电车,后来又换成了公共汽车。住宅区的路也都统五规划,有走车的柏油路,也有供人休闲或行走的板砖路。特别是脏水井都换成了跟地面一平的井盖,再不会绊到我们了。
跨世纪之后,我们常听到一个新词“无障碍”。路边的电柱陆续被拔掉了,换成了地下电缆。人行道上撞不到电柱和拉线了,而且换了新型道板砖,还增设了一条带条格的盲道。我们走在人行道上不用手杖探路也不用担心走偏了。不光是道路变了,连住宅楼的楼梯也有了细小的变化。对于盲人来说,楼梯是更不好走的路。平道上闪一下不一定有大碍。在楼梯上闪一下可就危险了。市内有些住宅楼的楼梯扶手是水泥面的,不方便盲抓扶。现在有重度盲残人居住的楼梯,都另加了金属或塑料扶手。有的还在楼门口加上了防碰撞的防护垫。政府为我们盲人想得这样周到,让人怎能不感动!
近些年来,国家的形势一天比一天好,路的情况也是越来越棒。可是有一件事让我们喜中有忧。这几年来,车辆越来越多。特别是私家车辆把楼前的板砖道都占满了。市区的很多人行道也被占了许多。我们只好又去走马路边。车多了当然是好事。说明咱人民的生活好了。我自己的孩子也买了车,回来看我时却常常找不到车位。有时要停到离家几百米外的马路边人行道上去。我们不愿上人行道一方面是绕行车辆不方便,另一方面也怕我们手中的盲杖伤了人家的车。
去年我市开展了创建文明城市大改造。市政府体察民情,把原来住宅区的一些绿地、花圃改建成了停车场。这一下解决了大问题。我们的道路又畅通无阻了。
路更宽了,更平了,更好走了,受益最多、感受最深的就是我们盲人。走在路上心里有了更多的安全感。当然,这安全感不完全因为路的改善,更因为周围人们对盲人、残疾人的关爱程度的提高。无论走在怎样复杂的路面,无论人声有多杂,车声有多急,手中的盲杖就是我们的护身符,走在路上的行人都是我们的保护神。在车站,在路口,随时会有人提示,有人引领,人人都 会成为一名志愿者。当人们拉住我们的手,挽住我们的臂时,我们的心底涌上的不仅是安全感,更有巨大的幸福感、获得感。
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了,习总书记带领全国人民迈进了新时代。我们心中的路更长,更宽、更平坦了。那是一条洒满阳光的幸福路。全国人民信心百倍地前进在这条大路上。我们盲人被全国人民簇拥着,一同走向伟大的梦想。
2018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