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时针,指针一圈又一圈的叠加,蓦然想起,自己已年过花甲。悠然而去的岁月,仿佛一部留声机,让过去那些错落跌宕的片段在脑海中跳脱而出,不时的给我带来新的回味和感悟。
开学了,开学了
花儿开,鸟儿叫
妈妈送我上学校
打开书本细细瞧
共产主义春光好
因为视力的缺失,我入学艰难,这是我上学后学习的第一篇课文,至今熟记于心。受老兵父亲的影响,自小我便要强,虽眼患残疾,却从不敢妄自菲薄,我不想成为家庭和社会的累赘。我吟唱着花儿开鸟儿叫,在社会上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
1974年,我来到四平市盲人铁工厂工作,这是被邓小平同志视察过的企业,我深深引以为傲。在这里,我逐步接触到了更多的残疾人工作,盲人职工们也自立自强,通过劳动收获生活的资本。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的浪潮逐步席卷全国,工厂的运营和生产模式已经逐渐脱离社会潮流,工厂开始走向低谷,甚至出现半停产状态,盲人职工们的工作量明显减少。我意识到,这不是长久之计。作为厂内干部,我有责任带领盲人兄弟姐妹们自给自足。盲人视力不便,所以更专注于双手的触感。虽然当时按摩在四平是个冷门行业,但我坚信将来盲人按摩一定会被普及。盲人也能有自己的事业,过稳定的生活。我向厂领导请示,去长春按摩医院学习。掌握了按摩理论和手法,回到厂里,我将有文化基础和按摩基础的7名盲人师傅组织起来,在厂卫生所进行按摩的学习和培训,引导盲人在临床实践中互教互练互学。又协调了市盲聋哑协会和工商部门办理了按摩诊所的营业执照等手续,在厂务会议上,厂领导被我说服了,决定将政工、财务、供销等科室腾出来办按摩诊所。
按摩所的装修完全是我带领盲人们亲自干的,那段时间,我们比健全人还要全能,心里有了奔头,手上就有了动力。推白灰,和水泥,拉沙子,搬砖上瓦。1980年10月,四平市第一家盲人按摩诊所正式成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变更,这个按摩所的大夫在各个县区都办起了个体按摩诊所。盲人董春义写诗比喻四平的按摩事业:栽下一棵树,盛开万朵花。如今这朵花开遍了四平的东西南北,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四平盲人按摩大夫的事业已拓展到市外省外和国外,盲人按摩事业蒸蒸日上。
多年来,对于鼓励盲人按摩,扶持盲人就业,党的好政策层出不穷。四平按摩事业的发展是这一时代赋予盲人的调色盘,没有视力的加持,却在某一领域泼墨挥毫,十指打开筋骨路,双手敲开幸福门,勾勒出了盲人事业的五彩蓝图。
按摩让许多盲人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也让许多自闭在家的盲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可种种问题也接踵而至。首当其冲的便是文化知识的缺乏。我上学的时候,家乡还没有盲校,我是跟着健全人一起上的普通学校,所以我连续四年被拒之门外,求学之路从我迈步开始便布满荆棘。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人的感受,这也是那一时代所有盲人兄弟姐妹们的感受。
我创办了校外教育小课堂,为了学盲文我立下“生死状”,对于文化知识,我如饥似渴。因为我知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盲人绝不能眼盲又文盲。所幸,我生在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迅猛发展,让盲人也多了许多机遇和挑战。我工作的第四年,四平盲校成立了。想着那些和我少年时一样渴求知识的盲孩子们,我递交了去盲校工作的申请书,得到了市教育局等部门的批准,虽然最后,因为原单位盲残人的管理工作脱不开身,没能如愿,但我至今仍然保留着这份申请书,心中也始终挂念这所全省唯一的盲校。之后的日子里,我利用工作之便,带领盲校师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利用开会之际呼吁上级为盲校拨款32万元修复校舍,我也被聘称为盲校的名誉校长,等等。可能在有些人看来,我关爱盲生是出于同病相怜的心情,这没有错,却并不绝对。过去,我想学却没有盲校;过去,无论是城市或是农村的盲人,多是窝在家中无所事事,纵然在工厂中工作的盲人,有文化的人也是少之又少。所以当初在面对工厂停产时他们焦虑不安不知所措。如今,盲教事业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屡迎春天,我倍感欣慰,也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引导去帮助这些盲孩子珍惜当下,努力深造学习。
2012年,我呼吁创建了四平市盲文图书馆,建馆六年来,藏书已八千余册,电脑、点显器、读书机等电子设备运用频繁。此时,我早已退休多年,成为一名志愿者,工作在这间图书室中。每天徜徉在书籍的世界,触摸一本本的盲文书籍,无数信息在我的指尖跳跃,这是过去我求而不得的事情,时代的变革助我圆梦。
2016年,我带领26名盲人读者从四平来到北京参观中国盲文图书馆,和北京、厦门等地盲人读者座谈联欢,在座谈会上,盲人牛秀贤当众背诵自己拿手的诗句,她激动的说,“过去那些年,我哪能想到自己有今天啊,来到首都读书,又发言……”我们又登上了万里长城,盲人兄弟姐妹们在我身旁欢呼,这些失明人发自内心的笑声,令所有人动容。在那一瞬间,我突然心生感慨,我恨时间的飞速,憾生命的短暂,我想向天再借五百年,看一看后世的清平盛世,残疾儿女更加美好的明天。
这是党和政府给我们的希望,如同冰天雪地里突然破云而出的阳光,温暖明亮。我想象着未来,盲人小伙牵着自己心爱的姑娘,盲孩子们书声朗朗,老人们精神饱满,晨练在广场。我站在一个斑斓的角落静静聆听,年华在指尖流逝,留下了永不消逝的印迹。我想,这就是时代给予的凝结与坚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