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不是一座孤岛,远离大陆,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上的一部分。
办好所有的辍学手续,妈妈拉着我朝校园外走去。
广播里正巧有人在朗读我的一篇作文《血茧》,我咋咋呼呼地拉住我妈,开心的说:“妈,这是我写的。”
“纵那茧中温暖、安全、舒适,我也不愿在那其中度过安宁却懦弱的一生。若破茧需要付出血的代价,我不惧怕,我愿接受痛苦的洗礼,也接受残破的身体,只因我想看一眼这个世界,只因我也想煽动我的翅膀,飞翔起来……”
2013年,我因为视力急剧下降而不得不离开学校,从此,再也没有回去过。
那时候的我并不明白生活究竟是什么,我像是从迁徙的鸟群中强硬剥离出来的一只,因为突然失去了目的地,脱离大部队,不知所措,在汪洋中迷失了方向。
找不到工作,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做些什么,我看不到自己对社会还能有什么价值,我的未来灰暗一片。
居委会的阿姨了解到情况,建议我去办一张残疾证,我妈坚定拒绝:“我不想 我的女儿身份档案中显示她是一个残疾人,她只是视力比平常人差一些而已。”
父母告诉我,你眼睛不好,肯定也找不到什么好的工作,不如早点结婚,生个孩子,就在家里好好照顾孩子,以后孩子长大了照顾你,就这样安稳平凡地过完一生,这样最好。
我已失去反驳的力量,毕竟他们都是为了我好,这似乎也是最好的一种选择吧!唯一有问题的是,他们所描述的,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然而,我又有什么能力去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呢?
我终于还是死在了汪洋里,白骨累成了一座小小的孤岛。
孤独、不被理解、无力感如影随形,我一度觉得自己就要被吞噬了。
我认命了,我就是这样一个无用的人。
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自以为地软弱下去,在众人的目光中倒在街头,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可笑,及时已经那么低了,我依然不承认自己是一个残疾人。
庆幸的是,深渊的深处,也依旧存在生命之泉,只要心中那颗种子还在,它终会破土成芽。
浑浑噩噩地度过两三年,我重新拿起了书本。
从书中,我学会了思考与权衡,重建了勇气与自我。
2017年,我来到亲戚的店里兼职做销售,遇到了热心肠的姚阿姨。
姚阿姨有一双犀利的眼和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
她了解了我的情况后,强烈建议我去办一张残疾证,并衣针见血地指出:“你对残疾人有偏见,你觉得残疾人什么都不能做,所以你不想承认自己是一个残疾人。但是如果你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你敢承认这一点,你才能看到更多的可能。”
“办残疾证不丢人,残疾也不丢人,最丢人的是没有自立更生的能力,视力不好听起来是个好借口,但那也不该是无所作为的理由。”
她的每一字每一句都犹如巨锤砸在我的脑壳上,终于把那个蜗居在蚕茧中多年的我给震醒了。
我才惊觉自己陷入了一种怎样的思维怪圈中。我内心中渴望可以独立,但当面对现实的社会,又害怕踏出那一步,视力不好像是蚕丝重重包裹住我,让我裹足不前。我只好扎在书海中,企图从中得到什么。
如果身体不在路上,那精神又能走多远呢?不过是在自我世界中膨胀又膨胀罢了。
“我带你去见个小姑娘。”姚阿姨的脸色难得的严肃。
我在姚阿姨家楼下见到了她口中的小姑娘。
是一个一瘸一拐的身影,每走一步,仿佛下一步就要跌倒。
她的一只手蜷缩在胸前,随着步伐僵硬地晃动着。
她披散着一头长发,面容白净。
她走进了,笑着和姚阿姨打招呼:“姚阿姨,农好啊!”
她的吐字并不清晰,仿佛喉咙里含着什么东西。
她的笑容也并不完美,左嘴角上扬着,右边却有些僵硬。
我鼻子一酸,眼眶瞬间红了,但是忍住没有哭出来。
即使她在阴沟里,却始终仰望星空,于是,她的眼中也盛满了整个璀璨的星空
姚阿姨告诉我,那女孩因为小时候的一场发烧导致半身肌肉萎缩,左手左脚跟没有也没什么区别。她说话不太清楚,也不方便使用拐杖,经常摔跤。即使如此,她把大专读了下来,自己去办了残疾证,找到一份银行的工作,每日乘坐公交上下班,总是最早一个到,最晚一个走。自学了日语,做一点翻译……
“我身边有很多比她成就高的多的小姑娘,但我就最佩服她。因为她是残疾人,就算不出去工作,她爸妈也有钱可以养她一辈子,但她没有这么做。”说到这里,姚阿姨的眼圈也红了。
而我则无言以对,自惭形秽。
只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生活从不亏欠有力量的奋斗。
“小娟,你一定要融入社会,你只有融入了社会,社会才会帮助你。”姚阿姨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2017年12月底,开始准备各种手续。
2018年4月,拿到了残疾证。
我开始逐渐了解这个层远远避开的组织。
5月份,参加第一个残疾人招聘会,看到了更多的伙伴们努力寻找工作。
幸运地认识了盲协主席,她给我讲了身边许多盲朋友的故事,让我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我介绍给你几个公众号和论坛,都是残联的朋友组织的。你多上去看看,你现在需要的不是普通人的经验,而是跟你有着同样问题的人的经验,因为他们的经验是你拿来就可以用的。这一点的思路你一定要改变。”
“包括技能培训、职业招聘、国家政策,这些你都要自己去关注和争取,我对你是很有信心的。”
当我们找到寻找组织的方法,才发现,它往往是近在咫尺的。
5月中旬,我参加了diy创意班,和残联的朋友们一起学习烘焙、插花、奶茶,我很快就爱上了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负责人的细心周全,老师的耐心指导,志愿者的无私帮助,还有一群身残志坚的伙伴的相知相识,无一不让我觉得满足与感恩。
往往只能喟叹一声:“是我来晚了,还好,我还是来到了这里。”
我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我在最好的时代里,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带给我们的能够吃饱喝足的生活,还有社会中较完善的组织对于边缘人积极地帮助。这一刻,那种孤独与无力感终于离我而去了。
我终于明白,独自一人不能温暖,独自一人也不能前行,终于明了,没有人是汪洋的孤岛。
习近平说:“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我不知道我们这群人会不会在未来大有作为,但是我必将今天得到的所有馈赠,在未来,更多的回馈给社会。
毕竟,生活是一颗长满可能的树。
谁又知道,我们小小的翅膀,会不会在将来掀起一场龙卷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