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大家。我今天发言的主题是《社会融合 教育先行-我国当前视障高等融合教育需求之我见》。首先我们要了解现状。
从教育的公平性来说,从起点和入学开始,到过程中是如何接受教育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在我们教育的过程当中我们会发现高等教育的入学率是偏低的。据统计资料估计,像广东、山东,上海比较发达的地区,高考的毛入学率达到了80%-90%,毛入学率是指特定学龄阶段的儿童被录取到相应的学校的比例有多高。
在2010年的统计当中,残疾学生毛入学率只有0.9%,还是所有的残疾学生,视障大学生毛入学率更低,当然很多的报道说视障大学生进入高校比例高达90%。实际上指的是特定的参加高考的人。
在招考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学生的录取方式通常是三个类似的,一个是单考单招;另外还有普通高考以及函授、电大之类的形式。应该说,普通高考是有学生参与的,更多的是学生自己以及家长作了努力,如果获得了相关老师的个人行为的帮助和支持,有机会参与到考试当中去。但是绝大多数学生还是通过了单考单招和其他方式来接受高等教育。
像自学考试。我记得前面两年有一位盲协的负责人就曾经和我提到一个情况,问我应该怎么办?说有一个残疾人若干年想参加自学考试,但是都在报名的时候被拒绝的,今年他继续努力学习,但是在正式报名的时候对方告诉他没有办法,没有办法为他提供单独的考卷。考卷要保密,他和自考考试中心联系了以后,考试中心告诉他不行。包括其他的考试我们都发现,视障学生没有真正意义上获得入学的大门。可能有些形式,大多的是偶然的机遇,比如上海市自学考试的盲人,因为打通了市长热线,亲自特批了,就参加了。
总之途径是很少的。当视障大学生进入高校就读的时候,发现当他们进入的学校局限在特定的专门的特教学院,包括中央电大在全国各地设置了分校,专门设计了残疾人学院招收残疾人学生,还有少数的学校和专业能够招收这些学生。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发现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所有的残疾学生都适合少数几个有限的专业和学校。
在今天上午,提到了东南亚、美国、日本的情况,我看到关于美国的统计信息,在1996到1998这两个学年美国的注册残疾大学生人数是42.8万多人,占了高校学生总数的3%。所有残疾大学生在全美5000多所高校中分步于72%的学校,应该说专业和学校是非常广泛的。
除了入学以外,我们会发现过程当中也存在问题。比如我们会提到的客观条件、服务的设施、条件有限,教育人员支持技能和储备不足,还有缺乏支持和帮助的途径,这些情况都导致老师不知道怎么样办,所以他们想到了一个途径是他们看不见,他们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他们会降低要求,或者不做要求,让他们顺利的毕业。
在教育结果上我们也会发现,专业和学校就读的有限性,已经决定了在就业的时候选择面是更狭窄的,当然因为生理的缺陷在某种意义上会导致他们更多的在就业上面临的困境,就业率低,就业面窄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同时我们发现因为就业方面的困难,也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者在生活过程中会表现出让人觉得没有希望,很被动、很依赖的状态。比如我们常常会听到这些学生抱怨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为什么会读大学。还有很多的困难,他们希望依赖于其他的力量帮助自己。比如汪老师主持的视障大学生项目中会联系一些学生,他们会提出一个希望的时候,我们的学生会说希望残联为我们找一份好工作,或者有的说希望国家给予大家优惠政策,比如医疗、房子,有的学生说希望不要考外语。我们觉得这样的希望是非常不合理的。为什么一定要有优惠政策?为什么不要考外语,为什么一定要残联找工作呢?我们会有很多的周围的人群因为这样的状态会进一步加深对这个群体误解,会感觉到这个群体的负面评价出现。
我们仔细的看这个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实事求是的说每个人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个人的选择是最重要的,个人的主动性是最重要的。你自己决定未来的路是怎么样走的。你放弃努力,别人不需要为你作出努力。这方面确实是学生应该注意的地方。
另一方面学生是不是说一出生就自然而然有这样的想法呢?是不是视障大学生生来就是这样依赖的呢?或者是不自立、不自强的呢?他们就要自立自强的,个体自己的行为和选择很重要,与此同时,我们的社会氛围中有很多的问题,比如他们想要一些主动和发展的时候,他们接受到的信息可能是语言方面的,也可能是行动方面的。我曾经听说有人描述自己当地视障人情况的时候是这样的“我们那里视障人是不需要出门的,因为 我们都安排了志愿者,他要出门有志愿者带着。”发现是不是所有的人出门都必须有志愿者呢?如果志愿者不在的时候会怎么样呢?太多的这样的一类事情发生了以后我们会发现视障者接受的信息告诉他你不必为自己做考虑,不必做技能的练习,因为有人为你们负责。我们的视障人养成了别人应该为我们负责的观念的时候,别人会觉得他们会成为社会的负担,反过来说是我们让他们成为了负担。应该说是教育的问题,当然不只是教育者和学校的教育。整个社会系统中教育出了状况,让他们成为了负担了。到底他们的状况是怎么样的?很多人有理由说我们现在很难做相关的工作,我们的人力有限等等。如果我们不采取任何的行动,只是等着社会条件转了再去做事情,请问社会的条件什么时候能够转好,是不是自然而然转会转好的,我们要采取行动,这是首先来源于教育的力量。
当我们仔细的去分析一下,如果我们把所有的视障人局限在特定的学校,几个专业里面,他们今后的工作是怎么样的?这样的专业领域他们能不能为所有的视障人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而就业岗位会影响到他们的士气。同时,如果我们能够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适合所有的视障人,是不是所有的视障人都可以或者胜任这样的工作岗位呢?
就像按摩之类的,我们会发现视力残疾人他们对于按摩行业是非常的排斥,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去学这个专业,只要有一点点的机会就要逃离,实事求是的说按摩是挺好的,因为它对视力的要求不多,对独立行动的要求不多,你可以养活自己,甚至可以养活一家子。但是他们不是自由选择。对于其他所有的人来说都可以设身处地的,如果要求所有的人只能去做老师、按摩、清洁工人等等,我想所有的人都会抱怨,这不只是盲人和视力残疾人的问题。他们的抱怨和所有人的抱怨是一样的。
接下来涉及到教育先行。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做一些什么?一个方面是关于学生素质的提高的问题。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社会要做好一定要持有更平等的态度、要接纳。但是我们的社会敞开大门可以进来的时候,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准备了?是不是可以展现自己的实力,让社会承认呢?学生没有做好准备,社会即使敞开了大门的时候,他们也进不去。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让他们成为有竞争力的社会人。在融合环境下进行视障学生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的教育实质上并不只是一种知识的学习,而进入到融合场景下,学校要面临社会真实情景下的困难,要学习如何去与其他的社会人群去交流和处理问题。我们期望视障人和残疾人不要成为依赖性强、非常被动,等着别人救助的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传递这个信息给他们,让他们知道能够做,怎么样做。
在教育过程中另外还有一点融合教育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扩大人群的认识。社会环境的度量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人群对于这个群体的不了解。我认识一个家长,他是做园林设计,非常的有成就。他会负责一些项目,但是园林设计里面会涉及到无障碍设施的设计,他觉得非常没有用的东西。他到公园里去问卫生间的管理员,问是否有残疾人来过,回答是从来没有。他得出了一个结论: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不需要的。为什么还要设计呢?硬要我设计就随便做一个就好了。我们发现很多无障碍的厕所是进不去的。
因为人群不了解视障人的需要,但是事实上后来他发现错了,为什么呢?他发现自己的孩子是残疾。他发现很需要,从此以后改变了。我发现在融合教育环境下,我们残疾的学生其实就成为一个非常重大的资源,可以帮助我们的社会人群了解更多。这种了解更多其实是无形当中就可以做到的。
我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上海两所师范大学的学生,问他们关于残疾人的知识和信息,他们的回答是牛头不对马嘴。比如有人说我是视力残疾,因为他是高度近视,他们不是在开玩笑,或者他们认为视力残疾人是完全看不见的人。
相比而言,比如特殊教育系的学生会更多的知道,因为有视力残疾人的同学在他们的中间,他们会说视力残疾和我们是一样的,只有视力的不同。
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就发生了,我们的学生、老师会知道的更多,知道的更多带来了更大的社会效应,未来他们走上社会,从高校离开,就成为社会人群认识提高的星星之火。
改变是一点一点的进行的,这种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发挥教育的影响力是很重要的。
谈到教育先行,如何先行呢?怎么样走到最好?我们发现有很多很难做到的地方,就像庄先生说到的,是人心的问题。应该是人的问题。事实上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就像最早的时候人类想要飞翔,最初是不可能的。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人们一直想办法结果,我们发现人可以飞了,最初在地球大气层上飞,后来可以遨游太空了。
像今天上午美智子、庄先生说到了残疾人有很多成就,包括有视力残疾人作过国家的首相、教育部的部长,包括全盲的人驾驶飞机和汽车,这样的事的发生都是告诉我们通过教育转变社会人群的观念和态度是可以做到的。在教育过程中开展很多工作,只要我们有心就可以想出解决办法。
我们在几个方面需要考虑:
一是开放更多的高校的专业。高校专业的开放,有选择权才有更多的动力。高校专业的开放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说教育的针对性是相当重要的。
视力残疾人进入高校学习,让他们真正成为有社会竞争力的人,不可能说只是简单的降低要求。不是划重点,让他们背答案,让他们拿到毕业证书,拿到证书以后他们是不是真的有实力参与社会竞争呢?这是非常大的挑战。所以在这个方面一定要重视,我们教育的针对性,一定要重视学生能力实质的提高,包括专业素养和基本的能力,我们要采取同样的要求,只是不同的方式方法。
另外教育要注重补救性。进入高校以后,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视障学生在某些方面能力是准备不足的,在高等教育来说应该提供一定的补救措施。另外一个方面进入新的情境对于视障人来说永远是挑战,在新的情境当中。高等教育机构要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补救性措施,比如关于学校环境的认识,如何能够在学校环境中自由行动,如何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
这是教育的针对性。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教育顺利的实施,我们要提供相关的支持性的服务。教育的支持性要对残疾学生进行支持,从考试的开放来说,比如上午很多老师提到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普通话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自学成人高考,都是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的便利条件的,只是有的时候我们还做的不够。就像庄先生说到的,有一些发展不如我们的发展中国的国家可以做到,我们当然也是可以做到的。
2011年3月份,我们会注意的一个消息:雅思考试,为中国的视障学生专门设计了读题,填写答题卡的考试流程。我们发现国外的考试在中国是这样操作的,但是中国的考试机构对我们自己的学生却不能这样做。另外是学习环境的改变,我们学生进入高校接受融合教育之后会有很多辅助器具方面的需求,包括志愿者支持的提供,志愿者不只是在生活中帮助他们,读读笔记,还涉及到收集资料,阅读文献,这个时候需要采取一些方法,阅读者如何帮助视障者独立的学习。在高校内要设计相关的支持性的服务部门和人员。
美国的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专门的残疾学生的服务的办公室,学生遇到任何问题和困难都可以找到这个部门相关的人员来寻求帮助,可以保证各项法律措施真正的落实和执行,这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还有就业支持是相当重要的。在2008年到2010年,中国残联和意大利蒙赛拉特学会举办了关于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师资的项目。意大利的同行提到了一个问题,他们会为学生设计专门的职业计划,在计划的后三个月和学生毕业之后和工作的前三个月会提供持续的进入到就职岗位的支持。比如说这个就业部门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设施,其中人员可能会需要什么样的,或者说他们不了解残疾人,不知道怎么样去辅助残疾人,这个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会继续跟进,直到学生能够在这个就业环境中顺利的度过,才撤出。
还有一位新疆的老师,他说对学生是怎么样处理的呢?学生毕业以后就职了,学生流失和工作的稳定性不够,因为学生没有办法适应,没有办法和企业有很好的沟通,没有办法延续职业生涯,所以他作为义务劳动伴随学生进入企业,度过半年的时期,顺利的完成适应以后再撤出,他发现自己的学生很好、很稳定的在那个职业继续下去。
除了对学生的支持以外,还有对周围人群的支持。刚才也提到了其实我们的学生进入到融合的情境当中后会对周围的人群产生很多有力的影响,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有的时候企业不要人,有的时候是处于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他们不了解(残疾人),觉得这些人是没有用的,他会给我们带来麻烦,愿意接受他,但是可能容易出工伤等等。不知道怎么样打交道,我们周围的人群的培训和支持服务是很重要的。
最后还有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的问题。我们的法律说有这样的权利,但是怎么样保障自己的权利,如果权利不能实现的时候向谁求助?谁可以帮助?怎么样的途径帮助保证他们的权利呢?我们在座的家长的孩子需要一个特殊的考试形式,当地的教育部门拒绝,于是他向残联求助,残联说可以根据2008年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可以申请考卷,教育部说《条例》的执行是两个月以后的事,我们现在不能管。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会觉得很无助,怎么样确保他们的权利呢?所以责任要到每个具体的机构,每个具体的个人,而且这个人要有网络渠道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很重要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