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我对于各种窗户都有着特殊的喜爱。透过窗,阳光可以射进来,风雨可以被阻挡在外,屋外的人和物也会被窗户上那一快小小的玻璃浓缩、压平,成为一个彩色的镜头,或流动或静止。我常常会站在窗前向外看,想着木兰如何“当窗理云鬓”,体味东坡梦里见到家人“小轩窗、正梳妆”的断肠------。我喜爱看窗外的景物,同时也愿意成为他人眼里窗内的风景。如今这个时代,除了现实中的窗户之外,互联网技术是生活里的另一扇“窗”,透过这扇虚拟的窗,作为盲人,我看到了更加绚丽的景色;同时,凭借着对无障碍科技产品的使用,我真的成为了许多人眼中的风景。
首先,互联网的普及让盲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一次革命。信息无障碍的观念音互联网的渗透改变了一些我生活中的细节。最直接的,我很少再听广播了。
提到盲人怎样获取新闻,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还会回答“听收音机”。在他们看来,广播是我们从外界接收信息的最主要途径。事实上,21世纪的盲人早搭上了网络这辆“顺风车”,获取新闻的途径也不在局限于广播。各种读平软件的出现,消除了操作层面的困难,在无障碍科技的辅助下,电脑和智能手机走进了新一代盲人的日常生活。
每天早晨,我不在听广播:煮好咖啡后,我并不会打开收音机,而是拿起智能手机。单指轻敲两下屏幕,打开安装的客户端,再用两个手指向下拖,就可以听到读屏软件为我逐条播报新闻列表,得知各种新鲜事。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娱乐新闻,都可一网打尽。这样的办法相比以前显得既简便又优雅。在无形中,我的生活方式和当代年轻人逐渐趋向一致。这种一致的本质是“平等”。它源自公平获取信息资源所产生的满足感。是无障碍科技创造了这种平等。
接收信息的渠道相同,保证了我能够拥有与当代年轻人一样的视角,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也不会因视力上的障碍而变得浅薄。老话说“井底的蛤蟆,没见过多大的天”,借助读屏软件,透过网络这扇“窗”,我可以看到更为阔达的天地,眼界的拓宽让我少了些成为“新世纪无知者”的危险。
此外,凭借着无障碍技术的支持,通过网络的窗口,一些人对残障人士的固有印象正在慢慢改变。对此我深有体会。
去年冬天我参加一个活动,第一次在现实生活里遇到相熟的网友,平常她一直是在微信上跟我用文字聊天,彼此在“朋友圈”里互动。那天我主动接过话筒发言,而主持人经验不足,没有直接把话筒递到我手里,我的手只好在空中多停留了几秒。那位网友觉得很奇怪。等到活动结束,她过来和我打招呼,委婉的说:“原来你势力不好呀!看你打字、发动态,我还以为------”语气里满是惊讶。
在之后的闲聊中我才明白,原来那位网友一直觉得盲人只能打电话,既然我能打字,那必然不是盲人了。像打字、发短信、发微信这种操作,与我们这一群体绝缘。听了这话,我没忍住,笑了笑,告诉她我不仅能有这些操作,还可以网购、使用电脑做文档,她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做的事情我基本都能办到。说着我还拿出手机,当面给她编辑了一条文字消息发了过去。看到我发的消息,她不再感到惊奇。说话的口气里那种若有若无的怜悯也随之消失。显然,无障碍技术为我赢得了她的尊重~这种尊重不是出于礼貌,而是真正面对一个同境遇之人发自内心的、平等的尊重。
这样的精力还有许多。每当有人好奇时,我就会详细的给对方解释一番。曾经我身边位盲人朋友质疑过,这种做法有用残疾当卖点的嫌疑,我不这么认为。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段或者几段时光遇到障碍,如生病、受伤、年老时身体机能的下降等。既然我们懂得如何应对这些困难,且正在享受着无障碍科技产品带来的便利,那为什么不通过讲解让更多人去了解?本身,无障碍理念的传播就是一种推进社会文明的方式。
去年我所在城市的图书馆开始免费向盲人提供读书机的借阅;今年“两会”,有代表也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深化落实信息无障碍的建议》。可以肯定,信息无障碍科技的发展会给广大盲人群体带来更多的实惠,在缩小与正常人的差距之余,为生活带来更多可能性。愿在将来,无障碍产品的功能少些差强人意。我更希望越来越多残疾朋友能像我一样,切实从信息无障碍科技中获益,通过互联网这扇窗看到绚烂的景色;同时,自己也能站在窗前,成为一抹亮丽的风景!